主流社会的观点还是认为牛奶不可或缺。然而,有新研究称,日益困扰西方社会的炎症性肠病(IBD),是高饱和脂肪影响了肠道菌落生态所致。而最常见的饱和脂肪摄取来源正是全脂牛奶。
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并用低脂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鼠粮喂养其中部分小鼠,最终约1/3小鼠得了结肠炎;而另一些小鼠则用含有大量饱和乳脂的食物喂养,约有2/3得了病。
原来,身体并不擅长消化这类饱和脂肪酸,于是需要额外的胆汁进入肠道。这就造成肠道环境改变,进而影响肠道内细菌的生长。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沃氏嗜胆菌的菌群,尤其喜爱在胆汁丰盛的肠道中大量繁殖,高脂饮食更能使其在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激增至6%。芝加哥大学教授张尤金说:“不幸的是,沃氏嗜胆菌是有害细菌。它们大肆繁殖,那些容易患上IBD的人们的免疫系统就被激活了。”
其实,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已经不断强调:牛奶有益,却要对其中的饱和脂肪酸保持警惕——大量摄取全脂牛奶与美国全民超重有一定关系,并且,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诱因之一。
因此,也许口味稍差的低脂或脱脂牛奶才是更健康的选择。
(《南都周刊》6.25 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