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识改变命运还是户籍改变命运?
日前,内地31个省(区、市)的高考成绩及录取分数线全部公布,而与高考录取形影相随的高考户籍限制问题又备受拷问。
据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的课题调查数据显示:一名高三学生,在不同省份,考上名校的几率最大差别是288倍!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个可以上北大,其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广东考生的37.5倍、贵州考生的35.4倍,河南考生的28倍……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5万名,比去年减少2%,与此同时,录取人数则逐年攀升,从2008年的近600万,增至今年的近685万。从今年分省录取的情况来看,不仅北京、上海实现了86%、89.3%的高录取率,即便是安徽、河南等省份的录取率也都超过了70%,传统高考大省山东的录取率更是超过了北京,达87%。
然而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新需求,却愈发凸显了高校名额区域分配不均的矛盾。“211”、“985”等一流高校,对很多地方考生而言,仍是望尘莫及。
以北京大学为例,2011年,该校在京招生223人,在贵州仅招25人。根据同年录取数据,每万名考生中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为1.27,广东为1.4,贵州为1.48,河南为1.87,北京为52.5。
“北大的招生方案还不是最糟糕的,和复旦、浙大、南京大学等京外高校相比,可以算是最不歧视的‘楷模’”。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在其课题报告中如是总结。
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以2009年的招生为例,复旦在上海市投放的招生指标高达每万名考生117.1名,在浙江则是5.2名,在北京4.2名,全国平均2.2名。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山东考生的274倍,内蒙古考生的288倍。
其实,各高校对招生指标都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而多所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对“在遵照教育政策的前提下,招生指标由高校自主分配的原则”持肯定态度。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在今年“两会”上建议:高校在分配招生名额时,应以各省的考生人数为基数均衡分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在“统一考试、按计划集中录取”的传统高考模式中,很难通过计划指标的调拨来扩大公平。
(《南方都市报》6.29 葛倩 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