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中,只要一提到“赊账”,总会让经营户有些忐忑不安。但是,外贸形势的日益严峻,又不得不让很多经营户抱着“能接到订单总比接不到订单要好”的心理,铤而走险地跟赊账的外商打交道。
在记者走访福田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两天里,不少经营户都表示现在生意很淡。经营家居工艺品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很大因素是因为现在中东局势不稳,而来这边采购商品的外商大多是阿拉伯、伊朗、叙利亚等国家的。而淡季市场上,最让经营户们谈之色变的,就是外商的赊账。杨女士说不清义乌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赊账模式,但她觉得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恶性竞争导致的结果:“福田市场有那么多个摊位,竞争非常激烈。客户来选购商品,一个商家表示只能赊账一个星期,另一个商家提出能赊账一个月。”如此一来,恶性循环。
赊账模式的风靡,意味着背后巨大的风险,经营户很有可能“货财两空”。有媒体报道,今年4月27日至5月14日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义乌陆续有6家外商经营的外贸公司逃匿,涉及的国家包括巴勒斯坦、毛里塔尼亚、越南、阿富汗、叙利亚等,受害经营户上百人,涉案货物价值高达1600余万元。杨女士告诉记者,在义乌做生意的人,很多是讲究诚信的,外商跟商户之间,由翻译充当着交易的纽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外商都会信任翻译,于是,外商自己来义乌开外贸公司的情况越来越多。只需要有一个美元账户,找一个中国负责人,租一间办公室和一个仓库,招聘几名员工,就能运作起来。
义乌的外国客商通常没有多少资金,也没有在中国购置产业,有些更是没有办理任何工商登记手续的黑公司。在这样的情况下,律师表示,经营户要想通过法律途径来进行索赔或者追偿非常困难。即便商户在国外有资产可供执行,也会牵扯到涉外法律问题。这种情况也有可能给义乌市场经营户的维权带来很大的麻烦。对此,不少经营户忧心忡忡:如果仅仅依靠风险防控,而不出台相关的机制,以对外商的外贸公司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管,那么,在如今局部地区动荡不安、外贸形势不乐观的当下,还是会有更多的外贸诈骗事件发生,让更多的经营户蒙受损失。
(《法治周末》6.28 祝优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