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7月03日 星期二

    我们还需要文化世家吗

    《 文摘报 》( 2012年07月03日   06 版)

        历史上国人的治学十分看重“家学渊源”。早期的文化世家有魏晋时期的王、谢家族,史称“王谢风流”。近代亦有“五大文化世家”:广东新会梁氏、浙江德清俞氏、江西义宁陈氏、江南钱氏、安徽建德周氏,其成就堪称烛照整部中国文化史。

        不但通都大邑,即便是偏僻乡村,也散落着以“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自许的书香门第。不过,一个文化家族若想传承下来,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其一是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严格有效的家庭教育,奠定了他们日后为人治学的根基,包括器识和格局。

        条件之二,则是一定的人口基数,即家族的总人口。子嗣众多,则更有可能出现天资聪颖、以读书做学问为志业的子弟,从而在概率上保证家族的文化优势代代传承,不致中断。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领域的累积过程往往需要四五代人,经过上百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够开花结果,蔚成气候。倘若没有足够的后代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恐怕只能白白丧失了。

        近代以来,中国从未忽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各文化世家的命途却不可不谓多舛。历次的政治运动让它们遭受重创,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扫荡,使文化世家受到致命打击。其子弟不但失去正常的读书求学机会,连生存都成了问题,遑论完成家族文化传承的使命。随后而来的独生子女政策,又使家族文化优势的传承失去了人口基数的支撑,境况愈发雪上加霜。

        事实上,曾经在近代历史上名噪一时的“五大文化世家”,如今已人丁寥落,鲜有继承家学、从事文史的子弟。中国历史绵延上千年之久的“家学渊源”传统,如今也濒临中断。

        比之过去,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等文化设施越来越多,各地地方政府也不断承诺,投入巨资支持文化创新。但仍有一个问题应当被提起:传承传统文化、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世家,是不是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还需要文化世家吗?

        (《中国青年报》6.27 王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