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49岁的潘金福而言,1972年6月8日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她清楚地记得人们在喊叫:“必须逃离这地方!他们会来轰炸,我们都得死!”
几秒钟后,拖曳着黄色和紫色烟雾的炸弹翻滚着,落在9岁小女孩藏身的寺庙周围——由于北越与南越军队激烈争夺他们世代居住的展鹏村,金福一家已在这里躲了3天。
“轰!轰!”大地在颤抖。紧接着,凝固汽油爆发出灼人的热浪。一条火舌猛地卷住金福的左臂,迅速将她的棉布衣服烧得一干二净。不知所措的小姑娘用右手胡乱拍打着火的左臂,灼痛感撕心裂肺地传来。下意识地,金福跟在哥哥和表姐弟身后,沿着公路没命地奔跑,边跑边呼救。
21岁的越南籍记者黄幼公抓拍完照片,驱车将不省人事的金福送到一家小医院。在得到医生“不会放弃”的保证后,黄幼公才离开医院。
回到南越首府西贡,黄幼公迅速冲洗出照片。当时,美联社有不得发布裸体照片的严格规定。看到小女孩痛苦的神情,所有人都担心照片能不能被采用。几经争辩,时任美联社驻东南亚首席摄影记者赫斯特·法埃斯一锤定音。“比起照片的新闻价值来,其它方面的顾虑可以忽略不计。”
4天后的6月12日,尼克松在报纸上看到这张照片时,一度怀疑它是“编造”的。如今回首往事,许多人都相信,这张照片促使了越战提前半年结束。
经过多次植皮手术,受伤13个月后,大难不死的小女孩终于出院了。金福立下了做一名医生的志向,她发奋读书,终于被医学院录取,看上去,她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越南政府也意识到了“凝固汽油弹女孩”的宣传价值。接下来的几年里,金福在监视下没完没了地接受采访,连回答记者的话也是事先写好的。
就在金福欲摆脱“官方宣传工具”的角色而不得时,转机悄然而至。1982年,时任越南总理范文同被她的遭遇打动,安排她到古巴哈瓦那大学深造。
在哈瓦那,金福遇到了裴辉全。1992年,两人结为伉俪。就在从莫斯科度蜜月归来,飞机在加拿大加油的时候,夫妻两人做出了令外界大吃一惊的举动——申请政治庇护。
直到1995年春天,隐居于多伦多郊区的金福,才被当地的《星期日太阳报》“挖”了出来。随着自身再度成为公众人物,金福逐渐改变了拒不接受采访的态度,决定掌控自己的命运。1997年,金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亲善大使,并在美国成立了“潘金福基金会”,对受到战争伤害的儿童实施帮助。
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金福,终于可以直面当年赤身裸体、惊恐逃生的自己;也完全理解了那张照片的力量——它救了她,考验过她,又解放了她。金福说:“能把这张照片视作一件强有力的礼物并予以接受……我很欣慰。我会依靠它,继续争取和平。”
(《青年参考》6.14 章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