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6月21日 星期四

    变味儿的“互助献血”

    《 文摘报 》( 2012年06月21日   01 版)

      13亿人的大国,自愿无偿献血的人次仅有1232万。这是中国的献血现状。

      2010年与2009年相比,中国采血量增长7%,手术人次却增长18%。这是中国的缺血现状。“血荒”已日渐成为蔓延全国的常态。

      在血荒的背景下,一个专业性的词汇频频见诸报端——互助献血。事实上,互助献血在1998年施行的献血法中即有规定。按照各地血站当下的政策,患者亲友可在血站献血,并凭献血证为患者换取等量指定血型用血。

      一份在江苏省血液中心官方网站上的文稿强调,“要对临床人员开展互助献血工作业绩考核与评价”。江西、浙江等地也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医疗单位“互助献血量不得低于本单位当月用血量的20%”。

      据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负责人介绍,2011年,在供血不足的情况下,该院的互助献血率从2%增长到5%,翻了一倍多。

      推广这项政策的人有十分理想的盘算,“互助献血者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血可以用来拯救亲属的生命,同时会给其他患者带来好处,他们将来可能会变成固定的志愿献血者。”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广州人袁启聪担心,这可能导致献血变得功利:“大家都不献血了,家人有难我才去献血。”

      担心之外的现实是,互助献血催生了大量的“血头”。

      据了解,2011年10月22日,温州市某医院白血病患者王某急需血小板,就通过“血头”找人以其家属名义献血,并支付了800多元费用。在北京,“血头”团伙多通过网络招募血源,在医院组织他人卖血。

      一些疲于应对血荒的地区已经提前行动。

      2012年年初,海南省利用特区立法权修订了《海南省公民无偿献血条例》,规定公民无偿献血后,可以享用公休假两日。同时把国家规定献血年龄上限55周岁放宽至60周岁,把献血周期一年2次放宽到一年4次。不过,更多地区的患者没有如此幸福,对他们来说,不求“血头”,求谁呢? 

      (《南方周末》6.14 蒋昕捷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