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5月22日 星期二

    学者之殇

    《 文摘报 》( 2012年05月22日   06 版)

      学者首先是个自然人,必须正视“钱”这个俗不可耐的东西。学者也是个社会人,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部分学者不得不依附于一个团体,学者的立场必然发生转变,其独立性也可能因之而丧失。此为一殇。

      学者是个投入产出极其不成比例的职业。如果选择从政,有幸成为官员可福荫子孙后代,人称“官二代”。从商,除本人风光,其财富也可以传承后代,人称“富二代”。做学者显然是投入大产出小,而且不具传承性,这也是绝大多数人不愿从事这个行当的原因所在。是为二殇。

      做学者的路并不平坦,高校老师不仅面临同行的评价,要接受学霸的观点;还要面临学生的评价,要迎合学生的需求。此外,还有申请国家基金、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否则难以晋升。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也面临同样的压力。此乃三殇。

      我们总在强调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而现实中,科研环境并不宽松,科研人员在困境中求生存。人才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样的环境并不适宜学者生存,更无法造就学者,长此以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只能沦为一句口号。

      我们总在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却也总是忽略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石。须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于科技与管理创新,而科技与管理创新源于学者成果的转化。学者缺乏宽松的生存环境,总是囿于各种约束,奔走于基金、课题之间,如何能够潜心研究创新?缺乏创新,何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说?

      中国大国崛起之路始于人尽其才,止于学者之殇。

      (《社会科学报》5.10 孙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