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5月10日 星期四

    三北工程 不能只有“种树”思维

    《 文摘报 》( 2012年05月10日   01 版)

      三北工程被称为“绿色万里长城”,然而,30多年来,工程总投入不过100多亿元,不及京沪高铁总投入的1/20。目前,为期10年的三北工程五期规划正在审批。此前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记取。 

      一

      生态建设既要照顾农民利益,也要考虑地方利益。对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林业干部深有体会。以前建设农田防护林时,他们种上树苗,前脚刚走,农民后脚就悄悄跟上来。把树苗轻摇几下,把坑土弄松,外表看不出来,但树苗当年就会死掉。原来,这些树木抢水抢肥,让离树5米之内的庄稼几乎无法生长,农民自然不欢迎。

      然而,从整体来看,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明显,还能提高粮食产量20%左右。如何兼顾农民的长期和短期利益?当地林业干部介绍经验:“只有把树分给他们,长八九年后允许砍伐,每棵能卖几百元,农民才欢迎。”通过这样的林权制度改革,老百姓得了实惠,不仅爱护树苗,自己还会主动种树,更不会去摇树了。

      二

      目前,三北工程已进入第五期,但有些地方的林业部门宁愿不拿造林资金,也不愿意要造林指标。理由是经过多年造林,已经没有多少空地可以栽树了。然而,这往往并非真实原因。 

      “虽然把每亩造林的投入由过去的100元涨到现在的二三百元,但很多地方每亩造林往往要七八百元以上,不足的部分要由地方财政配套。三北地区多属老少边穷地区,到哪儿去凑这笔钱?”一位“老林业”说,这笔投入中也没有管护费,还得地方掏,许多地方根本拿不出来,只好敷衍了事。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在这种低投入的情况下,只能解决有无问题,不可能谈到高质量。

      三

      目前,三北工程已经形成大模样,工程区内的大量民众因此获得生态红利而脱贫。但由于生态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滞后,如何进一步致富成了瓶颈。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三棵柳村,村民张桂兰承包了3000亩沙地。从2003年起,张桂兰共投入20多万元,种下了沙柳、新疆杨、沙枣等,但至今没有收益。 

      “这里几年才能种活一棵树。如果砍树卖,当然能还债,但立马又见沙。”张桂兰说,卖沙枣等野果子又没有厂子收,只有这样拖着。“最后熬不住,还是得大量砍树还债,治沙成果也就付之东流。”当地人这样说。 

      从实践来看,防沙治沙、保持水土不是种几棵树就完了,还要提供配套产业支撑。如果这种产业效益好,自然会有产业资本进入;如果这种产业效益低,只能由政府来投资。

      (《人民日报》5.3 潘少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