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利用政策空隙避税操作是全球“行规”。2008年的数据显示,美国通过反避税调查查补的税款是1000亿美元左右,而我国仅有7亿美元。
从税收上说,一方面,国内企业减税的呼声很高;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避税造成巨额的税收流失。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反避税调查力度一再加强,但仍有很多企业通过各种避税手段少缴税。甘肃省国税局工作人员刘浩告诉记者,外企避税的重点是企业所得税,因为企业所得税是一种流转税,只对企业的盈利进行征税。可以看到,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亏损面达六成,“长亏不倒”现象非常普遍。
“说白了就是高买低卖,比如原料进价20元,成品却以10元卖出,制造环节不赚钱,企业处于亏损,而关联企业将利润算到国外母公司,在中国就没有缴纳企业所得税。”
刘浩透露,他们曾查到一家加工企业,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是20%,该企业的利润却是5%。通过搜集资料,国税局跟该企业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谈判,最终迫使该企业补缴了几百万元的税款。“但垄断跨国巨头就比较难办”,由于行业上下游都是它的企业,整个行业被其垄断,国税局难以找到行业平均利润比对。
一些非营利组织通过初步估算发现,每年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出去的利润高达350亿美元。对此,刘浩表示,比起很多跨国企业和会计事务所动辄十几层的避税设计,现在我国税务机关稽查的能力只有六七层。
此外,人才的缺乏也限制我国反避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业内人士透露,税务系统反避税处的一位处长是中国反避税领域顶尖的专家之一。但现在,他跳槽到一家国际会计事务所,为跨国企业做避税方面的咨询。
“税务系统培养了很多税务人才,跳槽后,往往年薪从几万元涨到上百万元。”该人士称,让学生监督老师,肯定是有难度的。
(《中国青年报》5.2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