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蛇山,从黄鹤楼下北行数里,老武昌城东南角,有三座小山岗。其中两座被围在老武昌的城墙内,相互依拱,城墙就沿其中一座山脊修建,那座山名叫螃蟹岬。另外两座山,一座叫凤凰山,另一座叫花园山。昙华林,就在这三座山形成的狭长地带中。
昙华林的名字因何而得?郭沫若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昙华林和佛教传承有关,所以很多人认为“昙华”二字应是印度梵文的译音,而“林”应该是“居士林”的简称。
我以为昙华林最好的地方,就是花园山顶的嘉诺撒小教堂。那是一座古罗马风格建筑。据史料记载,1862年至1923年间,武昌花园山一直是天主教的中心。1926年,北伐军打到武昌城时,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将修女全部撤走,直到1951年,教堂才由政府接管。“文革”期间,这里被造反派组织占用,后一度成为仓库。
昙华林在民国岁月中,为诸多风流人物搭建过一个巨大的舞台。现存于武汉十四中校园内的三厅遗址,是郭沫若创作《屈原》和《洪波曲》的地方。
(《法治周末》3.29 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