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

    一切都会好起来

    《 文摘报 》( 2012年03月31日   01 版)

      对于北京养老院的现状,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民政相关人士和研究养老的专家。

      【混住问题】“政府应按健康状态补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姚远认为,政府首先需要调整对养老机构的资助方式,比如改现在按床位补贴的方式为按照老人的健康状况实行补贴,增加失能老人床位的补贴力度。此前,北京市民政部门相关人士表示,今年将加大养老院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力度。

      【护工问题】北京今年将培训1000人次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的专业化人才相当缺乏,没有形成职业化发展模式。政府部门需要有相关的行业职业规划,一些专业学校应在此方面加强人才培养。

      北京市民政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去年,实施养老机构院长全员培训,培训养老护理员1100人次,超过往年护理量一倍以上,今年完成1000人次的养老护理员培训任务。

      【医疗问题】养老院应与医疗机构合作

      穆光宗认为,今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由于高龄化和残疾化,特别需要医养护理,浅表的养老需求是“物质养老”,深层的养老需求则是“医护养老”。为此,养老院要与有资质的医院和医生联合,使自己具备医养的功能。

      北京市卫生局曾建议,对于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应按照设置标准设置医务室。此外,整合医院、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统筹管理养老院中的护理员。

        【孤独问题】家人关怀最重要

      穆光宗认为,养老机构要追求“品质养老”,小到提供可口的饮食,中到提供个性化的医养服务,大到提供多样化的精神关怀。家庭对于老人的精神赡养功能是养老机构所不能替代的。配偶、儿女、孙辈和亲戚朋友的探望和嘘寒问暖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新京报》3.28 卢美慧 张永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