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人都在两条线内游荡,一条是底线,叫法律;一条是上线,叫道德。
● 传媒人是不是应该往上线靠得近一点?
2月20日,崔永元的人生翻开第五十岁的日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对外界的猜测和传言不屑一顾,对自己的人生抉择,他谈得更多的是责任和兴趣。
人生从“实话实说”开始
1963年,崔永元出生于天津,是家里4个孩子中的老幺,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崔永元说,父亲是工程部队的政委,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
1981年,崔永元高中毕业。因为喜欢俄罗斯文学,他在自己高考志愿第一栏填报了北大俄语系,结果在口试环节被刷了下来。最终,他被第二志愿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录取。
1985年7月,崔永元从广院毕业,被分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报》。
1992年底,崔永元经同学引荐参与了央视《东方时空》的筹办。一天,崔永元的同学时间忽然找到他:“你能不能做一个节目的主持人?”“什么节目?”“《东方之子》,都是采访中国很有名的人。”
那天晚上崔永元回到家,站到镜子面前越照越没有信心:“如果有一天,观众打开电视,忽然是这么样一个崔永元出来了,他们会不会觉得家里的电视坏了?”崔永元选择了放弃。
1996年3月,央视计划推出一档全新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让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就社会生活的某一话题展开直接对话。
当时,一连试镜十几位主持人,到节目开播前几天,还是觉得不够满意。时间突然又想起了老同学崔永元。一头雾水的崔永元这次决定去试试。
第一个样片叫《拾金不昧,该不该回报》。录制的头一天晚上,崔永元做了大量准备,摘抄了20多张纸的名言警句,背个不停。“第二天,录制现场坐了80多位观众,我脸上虽然看不出紧张,但腿一直在哆嗦。”
节目开录,崔永元上场,向大家问好,然后在观众的掌声中,和离得近的人握手,开始入题。其间,偶尔插个笑话,立时赢得满堂笑声,效果非常好……
样片一共做了5期,台领导终于拍板:就是崔永元了。就这样,1996年3月16日早晨,第一集《实话实说》——《谁来保护消费者》播出。节目中,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主持人:他长相“有些困难”,说话也难字正腔圆,随意得“如邻居大妈的儿子”,但就是这个两眼一眯、嘴角一弯、微微露出点“坏笑”的男人,倾倒了无数观众。
崔永元的校友、现为浙江电视台著名制片人的亚妮告诉记者:“他天生有一种平民感,放在人群里几乎找不出来,却又很有想法,有一种冷幽默和极强的现场控制能力。”据她分析,这似乎也是崔永元能让《实话实说》打响的最大原因。
次年年底,《实话实说》被调整到央视一套周日的黄金档播出……
我还没找到幸福
崔永元在主持人的舞台上活跃了十几年,算得上资深,看问题的角度,也常透着犀利。
他对记者说,两会期间,有人问我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要我说,现在的“文化大发展”更多的只是一句口号,不少人动辄花几个亿建个艺术家园区,但艺术家又不是动物,弄个园子给他们就繁荣了?
一直以来,“良心”都是崔永元挂在嘴边的词,甚至有人说他有“道德洁癖”。
崔永元说,我并没什么“道德洁癖”,我一直觉得所有人都在两条线内游荡,一条是底线,叫法律;一条是上线,叫道德。当你选择接近底线的时候,你没有触犯法律,派出所都不管你。但是我在传媒业磨练了这么多年,体会到传媒的责任太大了,它的良心太重要了。所以,传媒人是不是应该往上线靠得近一点?
2011年3月,崔永元通过微博呼吁,给广西都安县16025名吃了9年“黄豆蒸饭”的寄宿生“加个菜”。公益,成了近些年来崔永元身上的另一个关键词。
一次采访结束时,记者陪崔永元一路走到停车场。他感慨,现在只有一个感觉:自己真的老了。有时开车出门,走到半路,会突然大脑短路,想不起自己家应该怎么走;春天了,病症容易复发,睡眠又变得不太好,只得加大安眠药的剂量,然后尽量缩减各种工作。
他说,20岁的时候,我的体力和精力允许我对任何事都感兴趣,都能抡几棒子。到了30岁,开始希望自己能运用舆论的手段改变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40不惑,真的不惑。我开始考虑是不是还能坚持自己,是不是还能干点儿正事。40岁以后是过得最难的时候。
我早早就知道,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吃了什么、喝了什么,而是精神上的追求,所以我早早就进入了追求思想幸福的过程。虽然我到现在还没找到。
(《环球人物》2012年第7期 肖莹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