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3月24日 星期六

    希特勒曾想建一座疯狂“帝都”

    《 文摘报 》( 2012年03月24日   05 版)

        1937年,纳粹德国经过多年扩军备战,实力已近顶峰。终日幻想征服世界的希特勒认为,第三帝国应该像古埃及、古巴比伦或罗马帝国那样不朽,为后世所称颂。而展示一个国家强盛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就是——无与伦比的宏伟建筑。

        在这样的背景下,希特勒提拔自己的御用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为“振兴德国首都建筑总监”,命其把柏林打造成“世界之都”。1938年1月28日,一份详尽的示意图如期摆到了“元首”面前:南北向的中轴线名为“胜利大街”,长7公里,宽120米,比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还宽20米。大街北端是一个大型开放式广场,直接以“阿道夫·希特勒”命名,面积达35万平方米。“胜利大街”的最南端,将矗立起一座高117米的拱门,宽大的墙面用于铭刻阵亡军人的姓名,中间的圆拱甚至能轻松容纳巴黎的凯旋门,足见其规格之夸张。

        这便是法西斯德国的新首都——“日耳曼尼亚”。方案公开后,一些外国主流媒体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美国《纽约时报》将其形容为“或许是现代世界最雄伟的规划设计”。

        按计划,所有建筑将在1950年4月19日,即希特勒61岁生日前一天全部竣工。

        工程于1938年1月正式动工。据估算,要想把整个“日耳曼尼亚”变成现实,耗资至少要60亿马克,约占德国1939年GDP的5%。为了筹款,纳粹党利用宣传机器,鼓动狂热的民众捐钱捐物——每当“‘千年帝国’宏伟壮观的首都,将从石头沙漠中诞生!”这样的标题出现在头版头条,报纸经常会配发“政府财政紧张”一类的消息,不久之后,钱款和物资便从四面八方汇来。

        此外,为了解决人手不够问题,施佩尔把目光投向了设在德国势力范围内的各处集中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集中营里共有10万名囚犯死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开采建筑所需石材时丧命。而在纳粹眼里,这样做可谓一举两得,既以极低的成本解决了劳动力问题,又可以通过体力劳动“重塑”囚犯的人格。

        随着柏林市内大兴土木,很多“帝国子民”的旧宅也遭到拆迁,他们面临如下选择:要么住市区内犹太人留下的房子,要么到郊外住政府提供的“安置房”。犹太裔居民可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他们被强行驱逐,腾出地方给“高贵的雅利安人”住。二战结束后发掘出的历史资料证明,施佩尔担任“总监”期间,主导查抄了23765户犹太家庭,超过7.5万名犹太人无家可归。

        然而,随着二战的深入发展,纳粹德国经济日渐吃紧,不切实际的“日耳曼尼亚”计划不得不一再缩水。方案中那些极尽宏伟的建筑最终只有一部分落成,能够保留到现在的更是少之又少。

        (《青年参考》3.15 章鲁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