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3月15日 星期四

    “弹指间的公益”成了“双刃剑”

    《 文摘报 》( 2012年03月15日   02 版)

        在新浪微博搜索“攀德达杰”,跳出来1万多条结果,几乎全是呼吁为“西藏攀德达杰职业技术福利学校”的孩子们捐赠衣物的帖子,上头有学校的地址、邮编,甚至有校长多吉的手机号码。

        但转发微博的热心人不知道,那个号码的手机已经被迫停机,而这所学校的创办人张莉多次出面恳请大家“再帮帮忙”,因为源源不断送去的衣物早已让他们不堪重负,学校快被“淹没”了。由于海量的衣物远远超出需求,学校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收取邮包、分拣、清洗,再将它们送往临近的各处。

        微博推动着“微公益”行动,但做好事的结果有时始料未及——缺乏经验的发帖者,可爱却盲目的转发者,把“弹指间的公益”弄成了“双刃剑”。

        网络包括微博的传播具有“爆炸”的威力,“炸”开去的信息很难收回。还有些商业微博账号甚至借此炒作自己,以赚取点击率和转发数。化旦尖措孤儿学校是青海的一家孤儿院,曾有过路的游客将当地学生缺少衣物的求助信息发布在微博上。一年多后,一个商业账号将这条信息重新编辑后发布。结果,这所只有70多个学生的学校每天要收到两卡车衣物。校长联系这个账号要求删帖,遭到拒绝。

        求助信息涉及的学校大多在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规模不大,学生一般几十到上百人不等;因此当信息爆炸式传播,海量物资迅速成了受助学校“不可承受之重”。

        互联网包括微博为民间公益的生长提供了土壤。但“学校被淹没”,揭示了自发捐赠行动的一些副作用,公益还是需要有人来组织和协调。

        (《文汇报》3.9 张小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