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就职于一家IT公司的张先生在武汉天河机场转机时,听到一个孩子在和自己的父母说话时,竟然来了句“汉骂”——“个婊子养的”,而其父母也视之正常,毫无反应。这一幕让张先生甚感愤怒,发了一条微博宣称:“我是多么讨厌这座全国最大的农村土鳖城市,满大街都是谩骂”。
这条微博引发网络论战,一场关于武汉方言中的“汉骂”争论持续升温。
针对“汉骂”的网络调查,超过八成网友认为,“个婊子养的”最令人反感,堪称“汉骂”中“最脏”的词语;约八成网友表示经常在公共场合听到“汉骂”。
学者易中天在武汉生活多年,其所说的“汉味普通话”借助电视平台红遍全国。他在微博中表示,“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情绪的动物。有情绪,就要宣泄。世界各民族都一样。故国有国骂,族有族骂,乡有乡骂,五花八门。养成习惯,便成‘口头禅’。比如国骂‘他妈的’,汉骂‘婊子养的’,川骂‘龟儿’之类,其实未必是骂人,语气词而已。”但对于类似“个婊子养的”等汉骂,易中天建议废除。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系教授朱建颂被称为“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今年86岁,是个“老武汉”。他认为,“汉骂”可大致分为四类:借下流的两性关系骂人,如“婊子养的”;用恶毒的比喻诅咒人,如“筑匣子的”;以刻薄的话语攻击人,如“独眼龙”;用代指诬蔑人,如“土匪”、“撮白的”。
朱建颂表示,第一类“汉骂”下流低俗,应极力禁止;第二、三类尽管有幽默成分,但对人的伤害也不小,应尽量避免;第四类有时能表达情绪,如对公众痛恨的对象,但也不宜滥用。
(《中国青年报》2.14 甘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