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2月16日 星期四

    智者培根的另一面

    《 文摘报 》( 2012年02月16日   06 版)

        大多数人都听到过弗兰西斯·培根的大名,那句流传400多年的格言“知识就是力量”几乎是妇孺皆知。他的散文与莎士比亚的诗歌并负盛名,他的哲学堪称新时代哲学的开拓者,史书上常称其为“散文巨匠”和“哲学大师”。

        也许是智者的光环过于耀眼,使得后人往往只看到他光亮的一面,而无视其阴暗的另一面。英国法官丹宁在85岁那年写的《法律的界碑》(1984年)一书中,对培根下了一个颇为精当的评语:“脑袋是金子的,但他的脚却是泥的”。

        培根在政坛上长袖善舞,官至掌玺大臣、总检察长、大法官。位极权重的他屡屡受贿,在当时是出了名的,诸如奥贝里控告威廉·布鲁克爵士,先以100英镑打点;爱德华·埃格顿控告兄长,送上400英镑“意思意思”,培根都是一一笑纳。最后国会指控裁决他有罪。幸得国王开恩,培根才免遭弹劾。但他贪官的污点则是永远抹不去的。

        培根直言不讳承认受贿,辩称自己尽管收了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赂金,但并没有替其袒护,作出不公正的判决,换言之,“贪赃”不“枉法”。对此,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诘问:不“枉法”就能堂而皇之地“贪赃”么?其实,“枉法”和“贪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标示的是司法公正与否,后者彰显的是为官清廉与否,两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未必有着必然的线性的因果关系。倘若既“贪赃”又“枉法”,那是错上加错,罪加一等。像培根那样“贪赃”而不“枉法”,虽说没有“冤判搅污了水源”(培根《论司法》),但由于缺失操守、迷失道德而成了金钱的俘虏,大法官的英名岂不如培根自己所言:“受秽污之玷”?

        在我国反腐倡廉中,一直存有“高薪养廉”的说法。培根另一面的揭示倒是提供了一则反证。身居大法官高位的培根薪俸不可谓不高:1608年,培根的年收入是5000英镑;10年后,年收入增至16000英镑。但如此丰厚的收入抵不住他的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债台高筑。(有史书称:培根死时尚欠债20000英镑哩!)当一个人的正常收入与自己所孜孜追求的奢豪生活欲望形成巨大反差时,倘不能节制这种欲望却任其膨胀,那么,以受贿等非法手段敛财便是必然的路径。

        (《今晚报》2.8 沈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