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时间,7个城市,10份工作——这是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的90后农民工魏胜一的打工“履历”。
“这根本不是打工,更像是旅游”。魏胜一的家人这样评价他。高中毕业后出门打工这3年来,他足迹遍及广州、深圳、宁波、萧山、上海、合肥、泉州等地,从事的10个工作中,横跨制造业、零售业、餐饮业等多个行业。最长的一段工作时间不到5个月,最短的只有一星期。
更多就业选择,并不意味着更多收入。魏胜一说,他没赚到什么钱,这两年不仅没给家里寄钱,反而要父母贴补了他两万多元的路费和生活费用。
虽然赚不到钱,但“工漂族”的花费可不少。魏胜一说,他喜欢玩网络游戏和聊天,经常和老乡相约在网吧里玩通宵,“除吃喝外,生活费用主要是上网费用和通讯费用”。
看似“潇洒”,其实无奈。一方面,“年轻气盛”的他们不甘心安于现状,对收入的不满让他们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另一方面,限于自身条件和就业岗位的低层次,其提高收入的愿望面临现实困境。
调查显示,在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频繁换工作的“工漂族”并不是个别现象。专家分析,就业“高流动性”与“短工化”是“工漂族”的典型特征,这也成为近年来用工荒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新生代农民工和用人单位都有不利影响。
“工漂”现象折射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需要加强服务引导、一线劳动者收入增幅有待提高、城市“新二元结构”亟待打破等一系列问题。
(《新华每日电讯》2.9 徐寿松、李柯勇、叶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