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宫鹏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上,发表了题为《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的文章,提出“庄子和孔子文化阻碍中国科研”。文章写道:
两千多年来,两种文化基因影响了数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就是孔子思想,他提出知识分子应该成为忠诚的管理者。第二个是庄周的思想著作,称一个和谐社会应该是源于孤立隔绝的家庭,从而避免交流和冲突,还应回避科技,从而避免贪婪。总的来说,这些文化鼓励在中国社会进行小规模和自给自足的实践,但却有损好奇心、商业化及科技发展。它们使得中国社会产生科学上的空白。它们在现今仍发挥作用。
对于如何破除这些文化障碍,作者认为,首先,学校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其次,中国应该鼓励合作研究,细化分工。最后,中国应努力帮助科学家参与国际项目,并吸引外国科学家到中国来。
(《东方早报》2.2 马毅达)
宫鹏的观点得到了一些科学工作者的赞同。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研究员刘良云在其博客中称:“传统儒家文化的确束缚了创新,而创新是科研的核心。从历史角度来看,自从我们遵从了儒家文化,中华文明基本就停滞了,现代科学对中华文明来说实际上只是舶来品。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儒家文化的东亚而是欧洲,且儒家文化对现代科学贡献极微小。”
也有多位学者并不认同上述观点。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陈方正认为,这类观点误导的成分很大,是没有意义的。孔子、庄子所关心的是人伦、人生、社会的问题,而非自然现象的问题,当然不可能促进科学发展,但称之为“阻碍科学研究”也不恰当。在他们生活的时代,还谈不上有多少科学研究,“阻碍”云云,实在无从说起;孔子、庄子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其个人的选择,而是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某种倾向。总之,传统文化中科学技术不发达是文化路向问题,不能归咎于个别思想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强昱也认为,将孔子和庄子的思想与科学发展对立是不成立的:从孔子、庄子思想本身中很难找到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老庄思想在后世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科学发展有其本身需要的条件,这类条件更多地体现在社会需求方面。恩格斯有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近代科学未产生于中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需求并不强烈。
(《中国社会科学报》2.6 张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