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2月11日 星期六

    京城庙会,成了“鸡肋”?

    《 文摘报 》( 2012年02月11日   01 版)

        千篇一律,这是人们对庙会最多的抱怨。庙会和庙会雷同,摊位和摊位雷同。

        “逛庙会了吗?”这是前些年春节期间北京人的见面问候语之一。但如今,这样的问候越来越少。历经20多年的京城庙会,因没有新意且同质化严重,其吸引力逐年下降。

        怀旧:老套与俗气

        厂甸庙会是全国首个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庙会,因不收门票而人流蜂拥。方女士说,厂甸庙会刚开办时,她大年初一带着孩子去逛庙会,只能随着人流往前走,游行似地走了整条街,路旁的摊点根本无法靠近。而且那些摊点小吃,因卫生环境不好不敢让孩子吃,假花、玩具都太粗糙,唯一的收获是买了一个风车,结果没回到家就坏了。

        传统的老北京庙会其实就是民俗演出与民间商业的汇集地,二者缺一不可。不过时下庙会组织者的商业神经明显更强,以致庙会文化演出活动显得陈旧落套,不少庙会只是开张时有民俗表演,接下来全是叫卖东西。过去的庙会对商品流通起到过积极作用,庙会的集市是吃穿用玩无所不包的。但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不必到庙会上买生活必需品了。

        怀旧,是庙会的主题。但人们很难再回到过去,很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复古,反而让人心生反感。

        创新:难成气候

        京城庙会,多打民俗牌。近年来,大观园的“红楼”主题,朝阳公园和石景山游乐场的“洋庙会”显得与众不同,而今年北京国际雕塑园的相亲庙会更是大为火爆,8万多人来赶此大集,让人觉得新奇:原来庙会还可以这样办。

        其实,每年出新是个大难题,如大观园红楼庙会,年年省亲未免落套,今年园内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免费给非遗项目提供20个摊位,集中展示泥人、空竹、面人、料器、内画鼻烟壶等非遗项目,但遗憾的是,这些摊位遇冷。

        前门大街庙会今年仍是台湾风情庙会,小吃+巡演+创意生活产品+生活情调小物件+台湾风情的组合颇受年轻人的青睐。但每年需有新的主题,也给主办者不小的压力。

        今年最大的庙会“创新”是在清东陵举办的穿越庙会,在这里,清代皇帝与阿凡达、机器猫等穿越到了一起,引来质疑和批评。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这样的庙会,既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是对庙会的肆意解构,是对年文化的亵渎。清东陵庙会的组织者应该对公众作出反思和检讨,不能想一出是一出,随意拿文化当玩偶来糟蹋。”

        文化:几被商业湮没

        过去,庙会是传统和厚重的文化象征,在春节庙会上,人们能够看到最民俗和最民族的艺术融合。但随着“新”庙会的出现,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发现庙会已经离传统印象相去甚远。

        厂甸庙会刚恢复那几年,最多时曾安排30多档花会来表演。天桥的中幡、延庆的木偶秧歌、密云的扑蝴蝶、门头沟的太平鼓、怀柔的二魁摔跤……特别受欢迎。厂甸庙会还曾立起过海王村的门楼,搭起过茶棚、电影棚,棚里放满长条板凳,传统味道十足。但是,蜂拥的人群使原本逼仄的场地更为拥挤,巨大的安全隐患让这些表演不断瘦身,直至消失。不少市民反映,厂甸庙会自去年起搬至陶然亭公园举办,全然没有了年味。

        小吃是庙会的主角。但是,庙会上的老字号小吃,却是遭遇“克隆”最严重的地方。庙会小吃的招标经营权,只需要提供经营许可证、食品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就可以,这无疑给商标侵权提供了机会,对于庙会的本来形象构成了伤害。目前庙会举办重点过度集中在项目招商、价格竞争上,忽略了文化,自然丢掉了品质。

        看来,庙会创新真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其关键是要提升文化品位,而这又要把握好怀旧与创新的分寸。

        (《光明日报》2.7 苏丽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