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2012年“一号文件”,文件首次将主题锁定为“农业科技创新”。“以往讨论得多的可能是农业产业本身的问题,这次重点提出农业科技创新,说明中央也意识到农业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表示。
正如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所说,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虽然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数量众多,但是成果转化率却很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转化率只有30%左右,70%左右的科技成果停留在论文上。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农业科技之所以出现创新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和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密切相关。
在万建民看来,我国以往的农业科研体系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以最主要的种业科技为例,“我国的种业科技,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缺乏顶层设计的表现是,每一个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各自为政。”
“所有的科研单位培育的品种都不能做到无偿提供,都是通过转让给企业,再推广到市场。”万建民说,“照理说,科研院所和大学从事育种工作的经费和人员工资是国家提供的,科研成果应该无偿转让给农民使用。”
但由于国家拨款不足,这些科研院所人员费用短缺,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市场渠道来解决经费问题。由于没有区分公益性育种和商业化育种,使得众多科研院所急功近利,创新性偏低。
此次“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这似乎让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看到了些许希望,但是很多专家表示,要想改变整个农业科技体制,单靠一个文件肯定是不行的,而是需要全面系统性的改革。
(《中国经营报》2.6 李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