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2月02日 星期四

    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艰辛路

    《 文摘报 》( 2012年02月02日   01 版)

        封闭式管理的精神卫生类医院,曾是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康复的重要阵地。卫生部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精神科床位14万张,按精神疾病患者平均住院46天计算,14万张床每年最多可以收治112万名患者。

        而中国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就约为1600万人。一般认为,其中的10%需住院治疗。尽管2010年全国精神科床位总数已接近20万张,然而,床位还是颇为紧张。在精神科床位供不应求的背景下,相当多的患者不得不在家庭完成后期康复。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院长王诚认为,这对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困难。

        因此,在医院和家庭之间的空白区域,注入社会层面的力量就显得尤为必要。比如,意大利在1978年发布国令,要求取消精神病院,让精神疾病患者全部回归社会。

        2009年,王诚曾到意大利特伦托市的精神卫生中心考察,在这里,综合医院仅设有15张床位处理急性精神疾病患者,其他患者都在社区进行日常康复治疗,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非常不错。

        “我们顿时感觉找到了医院未来的方向,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下,有些患者即便痊愈出院,生活仍然成问题,而社区康复能够帮助患者恢复一定的社会功能,使患者真正受益。”王诚说。

        然而,复制意大利的成熟经验依然需要面对很多困难。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回归社会,北京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设立社区居住机构,让出院的患者在“小社会”中康复。在社区居住机构,精神疾病患者从事的工作是有收入的,但由于精神疾病患者效率较低,社会能够提供给患者工作的机会还是太少。

        王诚说,困难还来自于没有经费。据介绍,医院在开展养鸡场、培训人员等各项工作时,所需资金全部是医院的医疗收入。

        此外,王诚表示,他们曾在选择社区居住机构的过程中遭到驱逐。“一些小区居民对精神疾病患者谈虎色变,其实,精神疾病患者的安定也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是居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瞭望》2012年第3期 张冉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