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财政部新近下发的通知,从今年元旦起,中央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支付差旅费、公务接待费等16项公务费用时,必须使用公务卡;到今年年底前,这一制度将扩展到所有基层预算单位。
公务卡是否真有奇效?
浙江省政府某部门公务人员邢君自去年开始使用公务卡,但他表示,同事们的使用率并不高。邢解释称,由于经常跟随集体出差,费用都由行政处通过付现金、挂账、银行转账等方式解决;即使必须自己买,他一般都用自己的储蓄卡,怕公务卡透支还款麻烦。
但也不乏方便之处,“过去申请出差和回来报销都要打报告,找领导签字;现在直接可以走,回来时拿交易凭条和发票,直接到财务报销。”比起现金时代,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叶国文认为,公务卡给乱消费设置了一定的技术难度,“POS小票上细目和场所显示,让财务有据可查,特别是去娱乐场所,一目了然。”
不过,将这一张公务卡,看作是万能的“反腐卡”还为时尚早。
客观上,邢君认为,要通过公务卡实现编制内人员自己消费自己付款就很难,“越是上级越不需要,虽然他们的透支额度更高,但出差都是秘书办理,财务没有理由也不敢不报销”。而核心的“三公”消费腐败问题,如转嫁给其他单位、“吃回扣”、套现等,更无法靠一张卡解决。
此外,用公务卡进行政府采购在多数地方还是空白。在已经试行单位公务卡的浙江省湖州市,据记者了解,涉及单位采购的支出,目前多是财务用支票转账,“办公用品都定点几家文具店,半年或者一年支付一次,额度太大不可能用公务卡”。
这些漏洞,都对公务卡本身技术设置、公务卡消费细则以及预算财务制度的完善,提出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1.11 姚建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