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或许是当今许多人的集体感受。有时是生活的压力让人难以喘息,更多时候则是这样的自我诘问:“天天这么忙碌是为什么呢?”
应当说,在30多年中国人重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精神家园的观照始终未成主调。
马克思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如果说贫困年代过于强调精神力量有些主观主义,同样也要看到,“仓廪实而知礼节”并非必然,物质丰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还会因此带来更多变数。
一个社会的发展,既植根于物质基础,也取决于精神品质。诸如食品安全等问题,固然是监管问题,但同时也是良心考题。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们强调“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构筑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关系到我们的国家能否拥有持久活力,我们的民族能否赢得世界尊重,我们的人民能否获得安定祥和。
(《人民日报》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