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世界上大学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更多年轻人有机会上大学。在这巨大的成就面前,也伴随出现了新的问题,甚至是“重病”,我把它概括为“五病”——
“一病”:市场化
不少大学不断扩招,办各种“创收”班,学校的商业气氛渐浓。许多教授身兼数职,有些院系教师的收入比某些基础学科教师的收入高出十几倍,搞得人心很势利,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二病”:“项目化生存”
时下的理工科研究往往通过项目来实行,很多人当上教授就整天过“项目化”生活,为谋生而学习,没有内在的事业冲动。学生上大学变成毕业后好在人才市场上找到买主,卖个好价钱。这种短视观念严重挖空大学文化的基石,腐蚀现代精英的人格品质。
“三病”:无特色
大学合并导致学校越来越平面化、均质化,虽然打破了多年的利益集团化、沼泽化弊端,但部分大学贪大求全,丢失了原有一些传统特点。武汉原来的水利学院、测绘学院合并到武大后,论文指标上去了,可特色也不见了。
“四病”:官场化
管理对于学校教学科研的运行不可或缺,但管理不等于领导,而是服务教学科研(不是服务教师)。管理做好了应当很有成就感,但管理不应当是当官。传统宗法制度和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的劣根滋长,腐蚀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中国大学精神。
“五病”:“多动症”
部分大学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搞什么“战略”、“工程”。教育有滞后性,有些试验要跟踪多年才能下结论。办教育和办工厂不一样,教育需要积累,搞“教育的GDP”,不啻为赞成浮躁的教育“大跃进”。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要坚守最基本的人文道德精神,并且将之付诸于积极的建设。
(《羊城晚报》1.8 温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