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张培刚:博士论文奠定发展经济学基石

    《 文摘报 》( 2011年12月13日   06 版)

        11月23日,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去世,享年98岁。 

        1941年,张培刚考取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进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习。进入哈佛后,张培刚并没能完全安下心读书。他想,工商管理让自己致富易,让国家脱离贫穷落后难。为了寻找强国富民途径,他几个月后从哈佛工商管理学院转入文理学院经济系学习。

        当时哈佛经济学科处于全盛时期,大师云集,张培刚师从他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当时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

        在哈佛的几年时光里,这位中国年轻人一直思考一个问题:灾难深重的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将如何实现工业化,从而繁荣富强?

        获得硕士学位并取得博士候选人资格后,张培刚将“农业与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他打算探讨和分析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种种问题。

        1945年底,他用英文写成《农业与工业化》,成为第一个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交完哈佛博士论文,尽管张伯伦努力劝其在哈佛任教,一心想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张培刚还是决定回国,应武汉大学邀请担任经济系主任。第二年,张培刚突然接到哈佛大学的来信,称其博士论文获得了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和被称为小诺贝尔奖的“大卫·威尔士奖”。

        《农业与工业化》对农业国家如何进行工业化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最早建立了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张培刚在该书中提出:农业国家要想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全面实行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工业化;必须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工业发展与农业调整之间以及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三重关系。

        这是第一部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和研究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开创性著作,被国际经济学界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而张培刚也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

        (《光明日报》12.8 张春雷 夏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