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中国会议蓝皮书》显示:我国每年举办会议高达几千万个,中国会议经济的年产值已近万亿元。
会议经济不是坏事,其本身也是产业经济范畴之一。每年2800亿美金的会议消费足以使它成为众多城市和国家关注的焦点产业。一个国际性会议,可以提升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知名度;也能带动当地旅游业、酒店业、交通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然而在我国会议经济“近万亿元”产值的背后,却又有几个诡异的特点:一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只有两种主要会议,社团会议和公司会议,其比例为8:2,但我国会议市场增至四大类,形成了庞大的政府会议市场;二者,我国社团会议数量极少,相反,我国目前126万个事业单位为全国41万个社团组织的3倍,因此形成重要而独特的事业单位会议市场;三者,从会议规模来看,人数低于100人的会议占全国会议总量的47.1%,500人以上会议仅占10.1%,而国际上人数500人以上的会议占会议总量的28.3%。
以上数字起码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公共社会建设滞后,社团组织发育不成熟;二是政府类机构成为会议经济的“重要引擎”,因为政府类机构不是生产者,其会议消费越高,则财政负担越重;三是低水平的会议经济导致场馆浪费严重。
更重要的是,眼下国内的会议经济,更像是“福利经济”,开会不像一种“苦差事”,而成为一种“福利待遇”,每会必有“纪念品”、每会必有“旅游节目”,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由此看来,那些诸多所谓的“国际会议之都”,不过是自娱自乐的“内销会所”罢了。
(《中国改革报》11.16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