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11月08日 星期二

    公务员报考中的冷与热

    《 文摘报 》( 2011年11月08日   02 版)

      10月25日零时,2012年国考网上报名结束。截至当天19时许,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达110余万人,总竞争比例为62:1。竞争最激烈的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一职位,招录比达3619:1。

      尽管热度袭人,但细心的媒体还是发现:相对于2011年,无论是报考总人数还是单个职位热度,2012年国考首次实现“双降”。甚至有人据此认为,这预示着国考在历经多年持续升温后,迎来了理性的拐点。

      这个乐观的论断下得有些草率。从总体报考人数上讲,仍呈现出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的惨烈局面。而总体竞争比例的下降,最大可能是由于更多人面对激烈的PK自觉地知难而退。与其说这意味着理性,不如说是一种无奈。

      真正的理性却体现在报名者的意愿中。比如中央党群机关平均职位竞争比例最高,为131:1。这说明,位于京城、单位级别高、福利待遇优越的职位仍受青睐。其中有实权的职位受欢迎,“清水衙门”遭冷遇。

      同样,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职位受青睐,而西部边远地区普遍遇到“招公难”。

      尽管国家公务员局上周已晒出百余冷门岗位,希望考生报考,但截至10月24日19时,仍有71个职位通过审核人数还尚未打破零的记录。各省市气象局共计27个职位无人报考,海事局13个职位无人报考。哈尔滨铁路公安局至今无人报考。其备注信息被认为给想到公务员队伍中享福的人兜头浇下一盆冷水——经常加班,较适合男性等。

      这种反差表明:即使在全社会公认的位高权重、条件优越的党政机关,苦乐不均的现象相当突出。谁待遇牛,“钱途”好,考生就报考谁。

      今年公务员报考中凸显的冷热分明令人不安:如此功利的理性选择,只能促使选拔者在日后的遴选中慎之又慎,千万别忘“德才兼备,德字为先”。

      (《工人日报》10.30 石述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