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有一群特殊的老人。他们来自农村,含辛茹苦地将子女培养成才,在城市里安了家。一天天老去的他们,又都来到陌生的城市暂居,帮子女照看孩子。然而,这些身在异乡的老人,平时怎么度过?
在调查中,仅有34%的人表示,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后,平时有一些休闲活动。66%的父母表示,来到城市后,每天的生活就只是带孩子、做饭、洗碗、打扫卫生。
在郑州一小区内,抱着孙子晒太阳的李女士说,她每天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附近的菜市场。她希望孙子早点长大,自己好早点回老家。
调查中,父母不愿在城市生活的原因主要有:没熟人,找不到人聊天;生活成本高;没有能玩耍的地方;城市食品不安全;婆媳关系紧张等。
其实,老人可以通过培养一些兴趣,让生活变得美好。
今年年初,58岁的薛女士和老伴来到郑州投奔小女儿,计划在这里扎根养老。薛女士自称围着灶火转了一辈子,来到郑州后,在女儿所在的小区做起了保洁工,丈夫也在小区当了名保安。
半年前,只有初中文化的薛女士报名上了老年大学,报了合唱班、电子琴等课程。“他们不为文凭,仅为了让自己高兴。”郑州市老干部大学教研室负责人陈霞说,学校有个78岁的老人,在这里上了十几年大学,每天精神头都很好,自称是“永不毕业的学生”。
(《河南商报》10.28 肖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