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越南再认识 从80后开始

    《 文摘报 》( 2011年09月20日   08 版)

        如今,在Facebook(脸谱网)上关注各种公众话题的越南80后,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这些已经走上历史舞台的越南新一代,承载着这个国家转型的机会和风险。对于中国来说,认识他们,也正是为了重新认识越南,这个扑朔迷离的邻邦。

    随意中的秩序

        初到越南的中国人,常常会惊讶于越南与中国——应该是过去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的小学生戴着红领巾,庙宇铭刻着中文字,官员们穿着白恤衫长西裤,“同志”、“大使馆”等称呼直接采用类似中文的发音。

        理解现代越南的第一步,可以从它的街头开始。如今的越南大城市,依然保持着满街红色标语的社会主义色彩,但也呈现出这样的生气:夜市如火如荼,人们坐在路边饮食,摩托车如万马般流过马路。

        在越南,摩托车是最基本的出门工具和保障,而越南人也习惯了骑着摩托车不断碰头,交往、合作。但对于初到越南的外国人来说,过马路一直是他们的头号问题,因为越南城市里的摩托车密如蚁织,红绿灯也不多,常让人在路边驻步难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年,阮光明,一位26岁的西贡导游曾这样教记者——“如果你实在过不了,close your eyes,and go straight!(闭上您的眼睛,径直走)”

        这种听上去类似摸着石头过河,自然形成秩序的思路,却在实践中证明可行:当记者径直匀速横穿马路的时候,摩托车流如同调教好自动避让系统,开到记者身前身后会自然地绕过。

        类似的“越南秩序”还有很多。譬如,在河内,城管执法往往会出现如下场景:执法车到摆地摊的地方停下,然后摊主们纷纷收拾台椅,打扫地面,顾客们会在一旁等候,等城管绕两个圈离开后,摊主们又会把台椅重新摆好,顾客们坐回原处——整个过程,没有执法,没有追逐更没有冲突,所有人都遵循着灰色的默契。

    乱中求金

        在由摩托车、个体商摊和市民组织的城市空间里,越南青年们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不少上班族早上6点就起床,却并非匆忙上班,而是花半小时喝点咖啡才动身,有条件的,工作间隙会跑到咖啡馆打电话办自己的事情。

        这些额外的“工作时间”,越南人通常花在买卖黄金、囤积美元、买卖股票或者其他个人买卖之上,以获取更多收入。在记者的越南朋友中,“做私活”非常普遍,他们或者是公务员或者企业员工,而他们从事正职的收入,往往比不上外快。

        当然,这些赚外快的行为也不乏风险。三四年前,越南的股市处于最高时期,但如今股市一直不能回复当时的高点,于是很多人变成了“大闸蟹”;这两年,越南盾的贬值速度高达两位数,于是市民排队买卖黄金的情形时常出现,政府为了应对,把越南盾的储存利息提高到了14%。

        就像中国一样,胡志明市等城市的房价,随着密集的投机行为急剧上升,买楼已经被大多数越南年轻人形容为“一己之力无法承担的梦”。

        中国被形容为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在“越南桥”等越南年轻人习惯登录的网站上,这样描绘着中国商人“无孔不入的景象”:从海龟到木薯,从木材到矿石,各种上游产品都被中国购走,有些评论还认为,“中国这些扫货式的采购行为直接加速了越南物价的攀升”。

        物价飞涨在近两年影响着越南人的生活。除了黄金市场日益火爆,罢工也不时成为报纸上的热点。今年上半年,越南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大幅增长16.03%,其中6月份通胀率升幅突破20%,而越南政府也决定从10月1日开始上调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对于踏上越南经济快车不久的越南新一代来说,挑战还有很多。越南股市从去年的超过1000点,跌到了现在的436点,跌幅超过了一半。有评论甚至认为,越南目前的情况,与亚洲金融危机前泰国的情况有一定的类似,包括资本出逃、贸易赤字、货币贬值压力等。

    国际诱惑

        在越南的肯德基快餐店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有趣广告:一个穿着白色衬衫的男士上班族,像其他越南人一样,坐在路边的小摊吃鸡肉粉,怎知一部车经过,溅起的脏水打在了他的背上;接着,电视画面出现了这位青年在肯德基店里一边吹空调一边吃鸡肉的情形,旁白这样说:“想吃得舒服一点?来KFC吧!”

        这是越南年轻人对国际资本吸引力的一个生动写照。有份调查显示,越南是世界盈利最大的五大零售市场之一。在消费力的分野之下,很多受访问者这样概括大城市里的越南青年:尽管名义上,很多人的工资只是越南盾数百万(1元人民币=3273.6907越南盾),但他们都注重外表,购买漂亮昂贵的日本摩托车,注意衣着,如果他们做公司管理的工作,或者父母是政府职员、生意人,那么,他们往往有能力穿上Levi’s这样的名牌。

        投入国际潮流,迎接物质的诱惑,带来的有时是动力,有时是压力,有时是破坏力。在越南的媒体上,个别越南青年沉迷娱乐、援交以及毒品等行为不时受到抨击。   

        现在的越南,满街的咖啡厅布满了WiFi(无线宽带),英超联赛经常占据着体育版的头条,中国的新闻,上到动车下到凤姐也会成为坊间的谈资。而在职业选择上,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很多年轻人,会希望投身银行、外企等现代商业机构,那意味着收入,也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向往。

    舶来潮里看中国

        在与国际商业文化,乃至西方价值观接轨的过程中,越南青年的自我认识也在不断变化。记者向每一个接触过的越南青年都提出过一个问题:“越南青年是什么样子?”得到的回答可谓千变万化。

        很多人都回答类似“比较开朗,爱交朋友”这样随性的答案,但有旁人尤其长辈在场时,他们往往又会给出类似“勤奋”、“尊重家庭”的说法。甚至,有些记者认识了两年的朋友,面对同一问题、同一环境,每次的回答都有所不同。

        这就像越南文化,看上去也是驳杂、多变又难以琢磨。越南现代文化本身经历了与中国汉文化、印度文化和法国文化等三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这样的文化根基也类似于越南的国家生存之道——200多年来,越南曾有过被列强殖民统治、奋起抗争的百年痛史,也经历过依靠中国、前苏联等国支援的艰苦岁月,演变了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的历史。

        文化输入上的变化,深刻影响着越南青年的成长。在越南,除了从小被全力灌输的祖国观念,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正统”的价值观源头。而在影响越南年轻人的外来力量中,现代的中国,并非一般中国人想象中富有吸引力。记者注意到,在描述理想中向往的国度时,只有不到1/20的越南年轻人会提到中国。

        “越南年青一代人对现代中国的了解并不多。”《西贡解放日报》前副总编辑陆进义这样形容。除了反抗北方来犯的古代历史内容,越南教科书现代史上关于中国的内容非常稀少。因此,新一代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更来源于父母的描述,以及电视报纸里关于中国的内容,又或者是他们在生活现实中可接触到的中国元素。

        根据记者的观察,越南年轻人对中国人的描述,标签一般以“勤奋”、“随意”、“热情”、“小气(有时指中资雇主)”、“讨价还价”居多,这些观念都形成在他们成长历程中——尽管他们的父母辈,开始富裕的,年过40的越南人近年流行到中国旅行,有的更对中国文化有着长年的感情。

        相反地,很多越南青年更愿意向来自中国的记者展现他们积极的一面。一个名叫邓光平的24岁西贡小伙子的愿望代表了这种决心:“我希望有很多钱,我可以有很多朋友,我希望能到处旅行,我也希望总有一天,越南能出现像李小龙这样的人,向全世界展现他自己。”

        (《南都周刊》2011年第35期 许十文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