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9月08日 星期四

    “汉语四六级”能复兴母语?

    《 文摘报 》( 2011年09月08日   05 版)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从今年10月起,一项针对国人的汉语水平测试(HNC)将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等地试点,此前,HNC已在北京、湖南等地开展多次试测。

      据介绍,汉语能力测试考查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能力,类似于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分为六级,对不同要求的人群采取不同等级的考试。将来,一些职业可能会将该考试结果作为职业标准。

      对于这项新出台的考试制度,网友质疑声不断。

      为何推出这项针对母语能力的测试?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解释说,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的现象,还有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对此,教育部考试中心受教育部、国家语委委托,历时3年完成了“汉语能力测试”的研制,希望能够“以考促学,以评促学,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以遏制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的现象,复兴传承数千年的母语文化。

      复旦大学副教授陶寰对此很不认同,他说:“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天赋能力,不需要通过测试来证明,因为这不是一个职业的标准。难道你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就不是合格的中国人了?”他的观点是,不应该把语言当成工具,当成一种可以通过流水线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东西。

      人们之所以反感这项测试,还因为逻辑上的想不通。华东理工大学一位大三学生小蕾说:“的确,‘汉语欧化’、‘网络词汇入侵’之类的现象在我国存在已久,这样看来汉语考试的实行似乎意义重大。但是说到底,这些都无法动摇扎根于国民心中的整个汉语文化体系。母语文化的逐渐缺失,真正还是源于现行教育制度的偏颇和‘考证’模式的独大。在考试经济的大背景下,试图用另一场考试去矫正某种意义上跑偏了的语文教学,其最有可能的结果也就是使其沦为功利工具。”

      (《文汇报》9.2 吴越 雷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