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8月18日 星期四

    这一代

    《 文摘报 》( 2011年08月18日   06 版)

        周密,周扬和苏灵扬同志的女儿,一位国防科研战线的火箭专家。她在晚年以宁静、恬淡的心态,回味那逝去的岁月,追思已远行的双亲,捧出这本真挚、感人的《回望》。这本书,不仅有审美的感知,也有史料价值与社会学的意义。

        周密的人生道路有着一定的代表性,类似她的有一大群人。他们大多在延安窑洞中度过童年,在解放区中学读书。“进城”(北京)以后,不少人进入著名的北师大女附中、101中学,毕业后,有些到苏联深造,不少人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或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红色一代”。我不想用一种庸常的价值标准作统计方式来解析这一人群。比如说,他们中出了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多少位部长、将军、省部级以上干部,有多少位院士、专家、艺术家。我思考的是这“红色的一代”和如今令路人侧目的“官二代”现象竟会有如此差距,这是如何演变的?

        这一辈人,多数是“不搞特殊化的干部子弟”。总体说来,这是值得称道的一代。他(她)们大多数艰苦朴素,自强自律,为人低调。尤其是他(她)们具有一种可贵的平民意识。哪怕是天潢贵胄,都不许搞也不搞特殊。五六十年代,我在一所高等艺术院校执教,当时有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女儿在该校附中读书,后升大学本科时,考试分数未达标而未被录取。这件事,学校师生都感到极平常,校方处理此事也未感到有什么为难。为何时至今日,这些都成了美谈?

        特殊化之风蔓延有一个过程。建国初期“红色的一代”成长中,这一过程刚开始,还不显著。这一人群的父辈,大都是理想主义者,哪怕有些是“乌托邦”的理想,但精神是高洁的。他们不是用“寻租”手段实现官商勾结的权贵利益集团。他们对子女们言传身教,泽被后人。

        这就是这一代人成长的生活环境与所受的精神文化滋养和品格熏陶的渊源。

        这本《回望》是有价值的。是为序。

        (《文汇报》8.10 顾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