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7月19日 星期二

    “老人农业”现象亟待解决

    《 文摘报 》( 2011年07月19日   02 版)

        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老人农业”现象已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在重庆举行的“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随着“打工潮”不断壮大,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传统农业生产,留下老人打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老人农业”现象直接引发三个问题:农业生产进度时常受到影响;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被“懒人农业”替代;农民总体年龄偏高、知识水平有限,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难”。

        在西部农业大区重庆市,由于缺乏劳动力,过去种田是“绿肥铺底,农家肥当家”,如今则是省时省力的化肥当家,田地越来越瘦;水库塘堰淤塞,渠道多年失修。63岁的村民邓国能向记者坦言,自己的体力已达不到水稻育秧、插秧、耕地要求,只能做多少算多少,“够自己吃就行”。

        重庆一些基层农技干部给记者粗略计算:如果劳动力充足,每亩(15亩=1公顷)水稻平均2天就可以完成播种,现在平均已拉长到四五天。万州区天河镇农民王文义说:“家里6亩土地全靠我一个人种,根本种不过来。如果春耕时遇到寒潮、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要抢播抢种。”

        张红宇认为,“老人农业”现象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城镇化进程等综合因素影响的正常结果,但这一难题并非无法破解。缓解“老人农业”不利影响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鼓励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量;二是推广农业机械化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部在安徽省的调查显示,目前该省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3左右,而通过合作社或农业大户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减少了劳动力需求量,缓解了老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也更注重粮食生产效率,更在意选用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有利于节约成本,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新华每日电讯》7.12 李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