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披露“个税之争”内幕
6月30日下午,在现场看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的表决结果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叶青向记者讲述了让其终身难忘的这次“人民大会堂个税之争”的一些内幕。
三派争议激烈
“这次列席代表有50多名。作为列席代表,我们只可以发表意见,没有表决权。”叶青说,这是他第三次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
这次大会堂个税之争十分激烈,意见分为三派:反对派,反对草案中“个税免征额3000元”标准,坚决要求提高;赞成派,同意通过“3000元标准”修改稿;延迟表决派,提出下次再审议表决。最后是经过高层会议才形成现在这个结果。
民意产生了压力
“在分组审议的时候,每个组都有那么几个委员,态度很强硬,认为‘3000元标准’不变的话,就没有考虑民意,既然搞了网上征求意见,在提意见的人中反对‘3000元标准’的又占绝大多数,结果又不考虑这些人的意见,那还搞什么征求意见?这些委员很明确地表示,如果维持‘3000元标准’,在表决时就投反对票。”
叶青说,个税免征额提高到3500元的结果,归功于网民的呼吁和草案征求意见中“83%的反对数”,会外舆论和网络反映出来的民意对会场产生了压力。另外,在常委会上,“反对派”委员态度明确,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尽力了,不容易”
叶青透露:个税起征点由二审稿的3000元修改为表决时的3500元。6月30日下午现场投票是以绝对高票数通过的。“没想到票数那么高!反对票才6张。有弃权的。投赞成票的意见很强。之前我曾经估计,如果还维持3000元的话,反对票可能有60票左右,草案可能以微弱票数通过”。
据了解,这次会议是以134票赞成、6票反对、11票弃权通过的决定。
在此次持续四天的会议上做了六次发言的叶青感叹:“尽力了,不容易,也知足了。希望此次个税之争,能成为今后举行与民生相关重大事项的各级听证会、座谈会的典范,共同推进财政公开民主。”
(《羊城晚报》7.1 严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