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发生居民血铅超标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截至5月24日,当地卫生部门已经检测出254人血铅超标。初步调查认定,污染源是当地临江工业园三威电池有限公司。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环保部门和周边居民均表示“未发现企业偷排”。后经记者调查,原来问题出在“厂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这家涉铅企业周边应当设置50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禁止居民居住。但是,从立项前的环评报告,到开工后的日常巡查,都没“发现”问题——183户居民毫无防护地居住在禁区内,起居、上学、耕种、养殖。
村民毫不讳言自己有“傍工厂”的意思:在工厂附近盖房子,或出租给工厂员工居住,或开个小店做工厂员工生意。茫然无知的村民,还为工厂“带旺”荒僻的小村庄而庆幸。50多岁的村民邓其安全家14口人,13人被查出血铅超标。邓其安说:“我在这里盖房子,企业不可能看不到,但是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这里不能住人。”
在河源血铅事件中,周边一百多户居民“被隐形”的源头是环评报告。记者辗转找到负责编写环评报告的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颜幼平。他表示,这个项目由企业委托,项目团队有三四个人,向企业收费20万元。至于为何与实际情况相差如此之大,颜表示,“每年要做几十个项目,时间太长记不清了。”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血铅事件频发。在此前曝光的浙江德清血铅事件中,浙江环保部门就发现相关企业500米卫生防护距离内尚有80多户居民没有搬迁,最终查出多人血铅超标。
涉铅企业屡屡出现“禁区不禁”的问题,凸显企业缺乏社会道德、政府监管失职,也暴露出当前我国环评机制存在漏洞。具体说来,一是责任不清,环评专家、企业、审批验收、日常监管,环环互相推诿;二是环评工作不公开、不透明,使得广大群众因情况不明而屡屡“被隐形”,从而“被污染”。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瞭望》2011年第22期 王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