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是我党90年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70年前,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皖南茂林地区遭国民党部队包围袭击,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失散或壮烈牺牲。
幸存的新四军被俘将士回到革命队伍后,有相当一些同志长期遭到怀疑而不被重用。例如,新四军干部秦烽,被俘后化名秦夫烽,在狱中参加了秘密党支部。在赤石大屠杀75人中,他之所以成为唯一的生还者,是因为特务宪兵的子弹未击中其要害,他苏醒后才逃脱了死亡魔窟。
1947年,秦烽重新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被安排在上海一家工厂。但是,由于他历史上的被俘经历,使他在每次政治运动中都遭到怀疑。“其他人都死了,为什么你还活着?”这样的质问使他极为痛苦。特别是“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泛滥,被俘被视为人生的“污点”,被俘者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被一概诬为“叛徒”而招致残酷迫害。
“战俘”是战争的产物。我党领导的军队在民主革命时期,对“俘虏”问题就制定了一些合理的政策,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就有“不虐待俘虏”,不搜腰包,发放路费,遣散回家等措施。这些俘虏政策,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但是,我军历史上也有过对被俘人员的“左”的观点和“左”的做法。幸存下来的那些新四军被俘将士在“文革”中遭受不公正的历史对待就是突出的例子。这也警示我们:应实事求是地对待我军历史上、共和国历史上的那些被俘人员,抛弃过去那种把被俘者(叛变者除外)一概诬为“叛徒”的极左观念,树立正确的战俘观。特别是对那些忠于党和革命事业的被俘人员,他们的革命气节和为中国革命所作的功绩不应被埋没,更不能抹杀。
(《北京日报》5.30 刘延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