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大治”之年,几乎都发生在温暖时期,比如隋唐暖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中国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强盛时期。
科学家们认为,这或许与暖期农业发展稳定、人民生活相对安定有关。中国自古以农耕立国,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而决定了文化和工艺的发展,以及战争能力、政权巩固等。
农业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当气候温暖时,适宜耕作的土地扩大,南方更容易发展多熟稻作,单位亩产增高,人民安居乐业,“仓禀实而知礼节”;一旦气候转寒,粮食供给不足,饥荒、社会混乱甚至战争就在所难免,继而引发政权颠覆、人口锐减、文明停滞甚至衰落。
研究也发现,极端气候事件对社会发展有明显的影响。以著名的楼兰衰亡为例:据载,西汉繁盛时,楼兰王国“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然而这一秦汉时丝绸南路上闪亮的明珠却在魏晋以降的文献中逐渐失去踪迹。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楼兰古国衰亡的原因,都离不开干旱这一重要因素。
面对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应对的经验和教训。
(《光明日报》5.17 柯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