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很多企业只有法律底线,没有行业底线和道德底线。”多年从事“商账追收”业务的李奎元在谈到“商业信用”时如此表示。
有这样一组统计数据——我国企业坏账率高达1%至2%,且呈逐年增长势头,而相比较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坏账率通常为0.25%至0.5%;我国每年签订约40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50%;我国企业对未来付款表现缺乏信心,近33.3%的企业预计情况将“永不会改善”。
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李奎元戏称,好多企业就是“滚刀肉”,多次恶意欠款,但什么也不怕,生意照做,而且还会有企业继续上当。
商务部官员韩家平分析指出,国内信用信息的收集和调查过难,直接助长了企业的失信行为。
想要了解一家企业的信用状况,最有力的信息就是在银行登记的信贷记录、付款记录、财产抵押情况、法院诉讼情况,而了解这些信息对于国内单个企业来说,简直难于登天。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2007年有一家加拿大的皮包公司来中国不同省市行骗,当这家公司的罪行败露之时,已经有九家国内的外贸公司被诈骗。“这在国外简直是不敢想象的。”韩家平说。
据商务部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诈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 (《经济参考报》5.4 张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