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4月14日 星期四

    杯中乾坤大 茶里世故深

    《 文摘报 》( 2011年04月14日   06 版)

        阳春三月,新茶上市。

        茶,最初只是被人们作为饮料。然而进入世间的几千年,它浸润了人类社会太多的品格趣味、冷暖炎凉。

        文人雅客及佛门助推饮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不过是百姓生活的一种日常消费品。而比起“沉默的大多数”,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客则给茶赋予了更多的品格与趣味。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后期的清谈家则出现许多茶人,他们以茶助清谈之兴,把饮茶与精神恰到好处地结合到了一起。

        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要炼“内丹”,实际就是作气功。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帮助修炼,所以道家也爱喝茶。

        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是禅宗。禅宗始祖达摩倡导的禅法是“大乘壁观”,就是用面壁打坐的方式让精神集中以参悟禅理。据说达摩自己就曾面壁十年才终成正果。史书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惟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代《茶经》为茶史划时代

        玄学家、道士、禅宗佛门,对饮茶习俗的兴起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真正集唐代以前茶文化之大成,奠定了饮茶的高雅品味的,还要推人称“茶圣”的陆羽(733年~804年)所著的《茶经》。

        唐开元年间,今湖北天门县龙盖寺住持智积法师收留了一个三岁的孤儿,就是后来的陆羽。智积法师喜茶且擅长品茶。有一则传说称,因陆羽善煮茶,智积非陆羽的茶不饮。

        《茶经》刻印于唐建中元年(780年),全书只有7000字左右,却涵盖了茶学的各个方面。全书共三卷十章,介绍了茶树的起源、茶的名称演变及饮茶的功效,采茶、制茶、贮藏茶叶的各种工具,茶叶的种类、采制方式和品质鉴定,煮茶、饮茶的各种器皿,煮茶方法和水的品评,以及全国的名茶产地并品评高下。

        《茶经》的出版,在茶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从那以后,文人雅客品茶论茶之风进一步兴起。陆羽在《茶经》中第一次把饮茶与人的品行修养联系起来,称“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以茶待客分出三六九等

        茶的清香醇和,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受。然而,茶来到世间,又怎能不沾染上俗世的种种世故甚至丑陋呢。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上面这副对联的故事,说的是郑板桥有一次到镇江金山寺去游览,寺里住持看他衣着简朴,以为不过是个普通的游客,便随便地说了声:“坐、茶。”郑板桥没理会他,却仔细地欣赏起墙壁上的书画。和尚心想,这个人大概不是一般的俗客,就稍微客气地又招呼说:“请坐,泡茶。”当他得知来人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立刻眉开眼笑,毕恭毕敬地逢迎说:“请上坐,泡好茶。”当郑板桥要告辞离开的时候,和尚拿出纸笔请他为金山寺题副对联,于是郑板桥就写下了上面的句子。

        连一向提倡众生平等的佛家,也有和尚不免在以茶待客上分出三六九等,可见俗世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茶成为某种社会职能的中介

        在待客中,茶还被开发出了社交功能。各种茶肆、茶坊、茶铺等盛行于市井,茶作为社交与娱乐的媒介,其饮用解渴的功能反而降为其次了。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茶馆业在唐代开始兴起,到了宋代就更加发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汴河两岸茶坊、酒楼林立,反映了当时京都汴梁服务业的兴盛。明清的茶馆更为普遍。

        茶馆里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有的茶馆专供各行各业谈生意之用,称为“市头”;有的“皆士大夫期朋约友,聚会之处”;更有一些借茶馆之名,行妓院之实,被称为“花茶坊”或“水茶坊”。

        茶馆更产生出了某种社会评判与裁断功能。民间盛行一种“吃讲茶”的风俗。老百姓之间发生纠纷,就相约去茶馆,请出双方公认的仲裁人劝解调停。“吃讲茶”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为公众舆论所系,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往往胜过官府衙门的判决。

        杯中乾坤大,茶里世故深。小小茶叶来到世间,见证的是社会人生的冷暖炎凉,其中的故事,没有人能说得尽道得完。

        (《北京日报》3.30 王鸿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