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4月12日 星期二

    “命根子”遭遇双重挑战

    《 文摘报 》( 2011年04月12日   06 版)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耕地是国家的命脉”,这一从两个层面审视土地问题的国家理念,意在强调耕地的极端重要性,却在发展中受到双重挑战。

      4月初,温家宝总理在山西吕梁山区考察时,从一个新的角度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耕地不仅是农民的利益,也是国家利益”,“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的微薄收益甚至负收益使他们对“命根子”不太领情。以一亩上好的水田为例,收成好最多能打下1600斤稻子,可卖1700元左右。除去种子、化肥、人工费用,大概收益在五六百块。在这样的情势下,不少农民在利益权衡时就很容易主动和被动放弃土地。

      一些地方招商引资常常来个土地政策倾斜,这就使耕地面临政策制度的压力。这当中有个基本的利益权衡,就是如此城市化带来的收益,远大于耕地本身带来的收益。但这种收益农民也并未得到,一些地方强迫农民上楼、降低征地补偿等,是一种利益掠夺和权益侵害。而另一些地方一亩地补偿六七万元,还觉得农民占了便宜。

      这双重挑战,正是耕地在理论上无价、在现实中廉价,在理念上要严格保护、在实践中被多方蚕食的纠结所在。

      (《京华时报》4.6 陈家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