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4月07日 星期四

    青年人文学者做学问难

    《 文摘报 》( 2011年04月07日   06 版)

      50位青年学者获得了“复旦大学人文基金青年学者科研激励计划”的资助,平均每人每年6万元。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董少新将这笔钱称为“雪中送炭”。

      和很多同事一样,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巍也准备将这6万元主要花在购买图书上。张巍发现,现在学校和系里的图书馆虽有专门拨款,但书籍仍非常欠缺,采购周期也颇为漫长,“从我对书产生兴趣,到能够拿到手里阅读为止,往往要经过一年之久,当初的热情已丧失殆尽。”

      “面对上海的高房价,对更年轻的、没有房子的青年人文学者来说,敢于待下来做人文学问是很艰难的事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邹诗鹏认为,在上海,人文学科正面临着新的问题,人才发展面临挑战。

      被复旦大学从北京大学“挖”过来的陈剑教授呼吁,政策应考虑向更为年轻的、真正的“青椒”(青年教师)倾斜,特别是本土培养的人才,“要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觉得学校重视他们,而不是处于被忽略、自生自灭的状态。”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则透露,为了表示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复旦大学获得的“985”三期经费中,投入人文学科的比例将从“985”二期的6%提高到18%,总额度将是原来的6.5倍。低收入青年教师的岗位津贴也将大幅提高。

      (《中国青年报》3.29 陈竹 周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