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4月02日 星期六

    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好学生

    《 文摘报 》( 2011年04月02日   02 版)

        学校、老师对于“好学生”的定义,和在社会上、职场上的需求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为什么有些校园里的“好学生”走入职场后,会感觉很严重的不适应;相反,另一些在学校里不受老师待见的“边缘分子”走入职场却能如鱼得水?

        上司说——

        好学生不一定就是好员工

        曾经有一个高材生,被直接领导批评后极度不满,冲到公司CEO(首席执行官)面前理论:“我的老师、父母、同学都说我很棒,你们凭什么说我不行?”

        好学生进入公司之后,一定会成为好员工吗?好学生和好员工,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校园评价一个人好坏的标准是态度,而公司要的是结果。好学生考试失利了,老师会安慰你,耐心地指导你。而公司里,领导要的是“出活儿”,也就是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

        学生时代靠的是智商,工作以后更看重情商。有些在学校里的“边缘学生”,到了公司里反而如鱼得水,不仅工作业绩出色,而且深获周围人的好评。是因为这些学生更懂得为人处世,能够很快融入团队中,在众多前辈的支持下顺利转身,完成工作。

        公司招聘的最高目的不是招到最优秀的人,而是最合适的人。无论你之前在学校里表现如何,在新的环境里,都需要了解、适应新规则。    (唐晓芸)

        老师说——

        评价机制让学生牺牲个性

        好学生一般是比较听话、成绩优秀。在所谓“听话”的过程中,彰显个性是不被鼓励的,学生会认为只有压抑个性才能获得老师关注和喜欢,因此学生干部往往表现得比较成人化,虽然成绩优秀,举止成熟,但缺少个性,创造性不足。

        奖学金制度本来是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制度,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评价需要量化。量化会给人一种公平的感觉,但量化指标中,比重比较大的是学习成绩和参与的社会工作,尽管也分很多个方面,但对那些有个性、有主见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与奖学金无缘,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往往不在评价的范围内;而很多学生为了能让自己的努力得到证明,拿到奖学金,就会参与一些自己本不喜欢的活动;甚至还有的学生,为了拿到奖学金勾心斗角,不惜跟同学翻脸。这说明这种评价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评价范围比较狭窄,使得很多学生要牺牲自己的个性,去迎合这种评价机制。

        其实,每个学生心里也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这样,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更有价值。但是,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培养符合不同社会需求的人,除了学校的努力之外,家庭、社会都要负起相应的责任。(王伟)

        大学生说——

        心高气傲的三好生通常没人缘

        我们班有一个在人多的场合只讲英语的小才女“英姐”。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以及与老师的积极沟通,“英姐”拿奖学金拿到手软。可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几近完美的好学生,在宿舍里却无人搭理,身边也没有朋友。

        “英姐”平时走在路上,经常会有同学主动跟她打招呼,而她总是点头致意,像个大领导一样。“英姐”很珍惜时间,如果谁浪费了她的时间,她会大大方方地把不快写在脸上。“英姐”喜欢表现得与别人很亲近,但往往让人觉得很造作。她在宿舍跟舍友聊天时,喜欢坐在别人床头,深情地注视着对方,让人很不习惯。“英姐”不喜欢劳动,每到宿舍检查卫生的时候她准保不在宿舍,舍友没办法,只能帮她收拾,而她回来之后还会埋怨别人动了自己的东西。

        从这些行为中不难看出,“英姐”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她的好成绩对身边的同学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别人不会因为她成绩好就处处迁就她。

        我有一个好友是学校话剧社成员,长得不算漂亮,个儿也不高,但一到台上她就立刻像变了一个人,即便舞台上的人再多,她也是最闪亮的一个。而下了台,她就是一个普通学生,每天上课、吃饭、自习,成绩还不错,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绝不像看起来那么普通,她的内心有一种力量,常人无法企及,这将是她成功的资本。               (侯敏)

        (《中国青年报》3.29)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