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3月31日 星期四

    胡先生寻档记

    《 文摘报 》( 2011年03月31日   02 版)

        寻找一份已经失去联系整整20年的档案,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事档案,那个神秘的牛皮纸口袋,记载着一个人的生命痕迹和荣辱是非,绝对是中国特色的身份符号。也许,我们可以忽略生命中的某些痕迹,却无法无视这个牛皮纸口袋的存在,因为,没有它,你麻烦大了!

        20年后想起档案

        今年42岁的胡先生为什么20年后才想起寻找自己的档案呢?原来,1991年,他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几个单位都没有干多长时间,就“下海”了。如今年过四十,朋友托关系帮他找了个比较正规的事业单位,这样也可以把医疗、养老这些保险续上,为今后做点保障。“人家单位一上来就问我,你档案在哪里?需要把档案调过来,我当时就傻了,离开体制太多年,我早忘了还有档案这回事!”

        为了重新进入“体制”,胡先生开始寻找自己的档案。他回想自己在大学毕业一年多的时间里,换了三家私营企业。于是,胡先生一家一家询问。结果,其中一家已经倒闭,其余两家的人事部门称他们手头目前没有职工档案,以前曾经保留过一批,但因为他们这种私营性质的公司没有人事管理权,后来员工都自己把档案放在人才管理中心了。

        翻遍全市“人才”市场

        正在焦急之际,胡先生接到了原来工作的那家公司人事部门的电话:“在一个很旧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是胡先生在1991年4月辞职的时候写的,上面写明,档案自己带走,转到北京市技术人才服务交流中心。”

        这个线索让胡先生激动不已,可在网上搜索“北京市技术人才服务交流中心”时,却没有找到这个单位,可能当年所写名称有误。而当时胡先生根本没有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很多事都是托朋友代办的,如今这个朋友远在国外也失去联系。

        那到底是哪一家人才呢?北京最著名也是年头最长的当属劳动人民文化宫里的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在查询部门,工作人员很耐心地帮胡先生查找,可无论是输入名字查询,还是用身份证号码查找,都显示“查无此人”。随后,胡先生来到位于安定门的另一家市级人才中心和户口所在的东城区人才中心,都没有找到档案。

        正当胡先生对寻找档案感到绝望时,人才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他,档案如果丢失,应该是可以补办的。打了一圈电话后,终于打听到,补办档案这件事要找户口所在地的职介中心的“建档处”,它是属于社保中心的一个部门。胡先生来到东城区职介中心“建档处”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的回答令他大惊失色:“从今年1月开始,市劳动保障局发文规定,一律不给补建档案了。”

        “那如果档案丢了怎么办?”胡先生焦急地问,“这个我们也不清楚,我们也没有接到上级指示。”

        新工作泡汤

        经过多日寻找,胡先生最终没能和自己的档案再见面,去一个正规事业单位的愿望落了空。

        胡先生亲身体验到了忽视档案带来的严重后果,它使你多年的经历变成了一片“空白”,不要说转正、定级、评职称、出国政审、考公务员这些事情统统没份儿,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险也受到影响。在寻找档案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告诉胡先生:“档案在哪里,就在哪里交保险金。”

        职介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没有工作单位的情况下,目前从正规渠道确实没办法上社保,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社保代办公司,以公司的名义帮人上保险,一年需要交他们七八百元的服务费。“这也是一种办法,现在有不少人这么做,但我们无法给您推荐,因为存在一定的风险。”

        他给胡先生指了条路,“你这种情况,最好盯住街道的社保所,以后保险都归他们管了,但是听说具体的细则还没有出台,你可能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北京晚报》3.25 张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