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3月31日 星期四

    千年岳麓为何人才辈出

    《 文摘报 》( 2011年03月31日   06 版)

        在中华大地上,有一所古老的学府,这里走出了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倡导最前沿的思想文化,推动社会变革;当国家发生“天崩地解”式的剧变关头,这里站出了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栋梁。

        这就是世所罕见的岳麓书院。

        据历史文献记载,唐末五代智璇等两个和尚,推崇儒者之道,割地建屋,购书办学,形成了一个学校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将它扩建为书院,于是岳麓书院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学府。咸平四年(1001年),潭州太守李允则上奏朝廷为岳麓书院修广舍宇,并请得了国子监的典籍。李允则的扩建,标志着岳麓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规模已经形成,同时包括学田设置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受到了宋真宗的召见,赐给其内府书籍,并书“岳麓书院”匾额。从北宋开始,岳麓书院更成为地方的高等学府。

        元明清时期,岳麓书院教育还有进一步发展,规制更加完备。

        几百年来,书院人才辈出,经久不衰,绝非偶然。

        岳麓书院的精神坐标和价值体系,受唐时湖南老乡周敦颐影响甚大。周敦颐主张在学术思想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主张,一是强调以性为宇宙本体,从人性、物性中寻求万物所共同的性;二是重践履,倡经世务实学风,反对离开实用空说性命;三是不偏一说,主张融汇众家之长。

        学院繁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院善于找到与理想与现实,特别是与统治者妥协的平衡点。学院在理性地认可现实统治的基础上,很明智地把持着办学的自由和学术的方向。

        岳麓书院另一个伟大之处便是“会讲”制度。所谓会讲是岳麓书院的一种学术活动,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进行探讨和论辩,学生也可旁听,既推动了学术又推动了教学。这种自由、开明的学术氛围,在中国文化史上并不多见。

        (《新华每日电讯》3.25)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