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3月03日 星期四

    我所知道的中国图书馆

    《 文摘报 》( 2011年03月03日   02 版)

        从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

        我国图书馆深受古代藏书楼的影响。最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在做自我宣传时,首先强调的不是接待多少读者,而是有藏书多少万册,有多少“之最”。

        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会长、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前馆长郭斌说,直到1996年国际图联大会在北京召开,她才接触到国际上先进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大为震动。此后不久,西城区图书馆新馆就增加了文化交流中心的功能。

        图书馆员在西方被称为博物学家,但在中国,当图书馆员的门槛不高。最常被安排到图书馆的有:领导夫人、教授夫人、博士夫人,以及他们的子弟,业内统称为“三后一弟”。

        图书馆员收入不算高,但是有编制,吃财政饭,来这里工作都是图个安稳,且工作压力不大,在基层是很不错的选择。

        近几年,图书馆学界一些学者、馆长和年轻馆员拥抱国外同行的先进理念,在网络环境下展开了很多讨论并提供创新服务,给图书馆行业带来一股新气象。

        图书的质与量

        作为一个曾经的图书馆馆员,我自己读的书也都是从网上买,并不去图书馆看。除了书籍陈旧,新书里也难得翻到一本好书。

        国际图联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为1.5册到2.5册。而据报道,2008年中国人均仅有图书0.4册,人均购书费只有0.7元。

        一位同学的单位连续多年购书经费都是10万元,但书价跟着CPI一路狂跑,为了保证藏书量,只能买便宜书。

        还有很多地方的图书馆是形象工程,建筑很漂亮,里面没多少书。据国际图联规定:在城市主要居民区,步行3至4公里就应有一个较大的图书馆,每5万人应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截至2009年底,全国只有公共图书馆2833个,相当于约50万人才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还有3368个县没有图书馆。

        图书馆藏书的质与量均不堪,究其原因还是经费紧张。据某大学一位教授介绍,西北某省全省的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每年只有几十万元,给省馆留下大半后,各市、区、县图书馆每年只能分到几千块钱。

        图书馆是事业机构,而且处于弱势,申请财政预算时,往往抢不过其他单位。目前发展得比较好的几个公共图书馆皆因有能量的带头人和雄厚的财力支撑,比如深圳图书馆的馆长吴晞是图书馆学专业出身,做过官员,有理念、有资源,加上深圳地方政府的财力和重视,深圳图书馆才办得有声有色。

        许多人不再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图书馆借阅量明显下降。实际上,网络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冲击,不独见于中国,亦不独见于图书馆行业。图书馆和网络的阅读区别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区别。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揭示:2009年网民阅读习惯中,前三名是“网上聊天”、“阅读新闻”和“查询各类信息”,只有18.1%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刊”作为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国民阅读状况并不乐观。

        人们对去公共图书馆读书的意识淡薄,并没有形成利用闲暇时间到图书馆看书的习惯。但在国际上,培养国民良好的阅读习惯,恰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

        一位曾在国家图书馆供职的朋友曾告诉我:国家图书馆的读者中,多半是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多少来此随性阅览的普通人。这也就不难解释,在缺少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地方,公共图书馆为什么门可罗雀。

        无论馆长要经费也好,为图书馆立法也好,如果民众没有诉求,不爱读书,也就不会有送上门来的书籍。

        (《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7期 寇爱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