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郭庶英回忆父亲郭沫若

    《 文摘报 》( 2011年03月01日   08 版)

        父亲熏陶成就她平和性情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的沙湾区,排行第八,原名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在日本留学时最早使用的一个笔名,取自沫水与若水两条河流的名称,以寄托对家乡的眷恋。

        郭家是沙湾的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这样的条件使郭沫若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郭沫若有11个孩子,郭庶英是最受郭沫若疼爱的一个。

        郭庶英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她与父亲郭沫若在一起整整生活了38年,在她的兄弟姐妹之中,时间最长。在女儿眼里,父亲郭沫若既是慈父,又是严师,是一个非常善良、有极大包容心、有丰厚知识而又十分平和的人。

        见过郭庶英的人都会觉得她长得极像郭沫若,言行举止也是那样的朴实亲切,没有丝毫的客气和陌生感。这一点得益于父亲从小的熏陶,在郭庶英的印象中,父亲对身边的人都很随和、礼貌。“父亲太平和了,对身边工作人员都很和气。护士、厨师要他题字,他从不拒绝。有人为他服务了,他都要感谢。” 

        无尽父爱陪伴孩子度过动荡岁月

        “1908年,父亲16岁时,因神经受损,耳朵受到伤害,之后又经历了一次风寒,此后就几乎听不见声音了。母亲有非常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在弟弟出生以后不久就去南方治病了。父亲对我们充满温情,工作之余,他总会腾出时间陪我们逛公园、看电影、参加各种活动。住在北京时,父亲带着我们玩遍了北京所有的公园。他和我们在水里捞螺蛳和小鱼……那种自由快乐的感觉一生难忘。”郭庶英说:“父亲还经常跟我们一起把眼睛蒙上以后捉迷藏,现在想起来挺难得的,他既看不见又听不见,跌倒了怎么办?我小的时候不懂事,现在越发觉得父亲那时在尽最大的努力给我们创造快乐。”

        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郭沫若几乎每次出远门之前,都要和家人照一张全家福。而每次回来,他也不会忘记给孩子们带礼物。郭庶英回忆道:“有一次,父亲从国外回来,给我们带了一个轨道小火车玩具,父亲蹲在地上和我们接轨道,扭发条,然后一起高兴地看着火车在轨道上跑动,现在回忆起来就像发生在眼前一样。”说这话时,郭庶英脸上洋溢着喜悦。

        郭庶英说,父亲非常爱孩子,有好吃的,从不舍得自己吃,要分给儿女们吃,生怕孩子饿着。“父亲病重住院时,医院有时为父亲做一些蛋羹,他吃时只要看到儿女们来,就吃一半,将剩下的一半让给我们吃。”    

        烽火岁月,用激情感染孩子们

        郭庶英说:“父亲从来不对子女说教,也不对我们说那些做人的大道理,而是非常重视身教。”

        郭庶英依稀记着1943年在重庆时,天天躲避空袭,那时,一听到警报声响大家就要拼命往防空洞里跑,但父亲依旧沉稳地在工作。等警报解除了,他还没动。

        郭沫若过人的精力最让儿女们惊叹。郭庶英说:“他活了86岁,勤奋、刻苦好像延续了他的生命一样。”按照郭沫若的作品字数算,从他出生开始到逝世,平均每天写作1000字。在儿女们心中,郭沫若像个“检索的巨型电脑”,他的财富在他的大脑里,只要有儿女向他提个问题,他通常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有时还翻出书来,引经据典。

        郭庶英认为,郭沫若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希望能建设一个新鲜的、有着华美芬芳的新中国。这种激情让郭沫若有着旺盛的创作力,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写东西。“父亲7天就完成了《蔡文姬》,10天完成了《屈原》。曹禺也感叹‘郭老的底子太厚了!’” 

        关键时刻为孩子提供宝贵意见

        “关于子女的教育,父亲认为,你是什么材料就是什么材料,他从不要求我们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郭庶英说:“我们就根据自己的爱好,有的学钢琴,有的学游泳,顺其自然地发展。”

        1959年,郭庶英面临高考,女儿报考什么专业,作为父亲的郭沫若拿不定主意,于是带着小庶英去向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请教。钱先生对郭老说,女孩子去学边缘学科比较好,比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郭老采纳了钱三强先生的意见。最后,郭庶英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当时,父亲郭沫若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从此,这对亲密的父女又加上了一层师生关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郭沫若用四个月组建的,他对学校学生倾注的心血也感动着郭庶英,郭沫若把15000元稿费分给所有的学生,让他们过个好年,他自己出资为学校建游泳池,把自己的电影机送给学校,他把因病遭遇退学的学生留在校园,想尽办法让他继续深造。作为大历史学家、大考古学家,郭沫若一生不收藏,甚至连自己收集的素材、观点都送给他人。郭庶英说:“名和利父亲都不看重。”

        在郭庶英的心中父亲给了她一生的骄傲——他的革命生涯、他的传奇经历、他的名篇巨著。正如冰心先生在郭沫若逝世后,悼念文章中写到:“他像一颗巨星拖着万丈光芒,从我们头上飞逝了,陨落了,他永远在广漠的宇宙中横空飞驰。”

        (《中国妇女报》2.16)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