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2月22日 星期二

    “用工荒”是种“结构荒”

    《 文摘报 》( 2011年02月22日   01 版)

        眼下,“用工荒”不仅波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连一向是劳工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也难以幸免,各地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招徕工人、留住工人。

        个中原因自然千差万别,有返乡创业的、有就地务工的、有改变打工目的地的……但综观种种社会经济因素,眼下的“用工荒”很大程度上是一场“结构荒”,“荒”在没有适应一系列的结构变迁。

        首先是薪酬结构难以为继。如果企业继续把最低工资标准当“地板工资”、继续无视工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即便是朴实无华的农民工也要对微薄的报酬待遇“用脚投票”了。有农民工坦言“留在家乡待遇跟去外地一样”,这就反映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迁。

        其次,从农民工的角度来说,也有权益诉求结构演变的原因。与“第一代农民工”“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赚钱谋生的诉求不同,80后、90后为主的“第二代农民工”的诉求已出现方向性转变——赚钱的同时,他们也向往都市的生活方式,渴望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如今,他们在城市中依然未能走出低工资、低待遇、低保障、低权利的生存状态,诉求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无疑会阻挡他们走向城市的脚步。略微加点工资、改善一下住宿条件,无法承载他们的“城市梦”,说白了,这也是一场“权益结构荒”。

        再次,还有教育问题。记者走访发现,留守儿童问题是许多农民工不愿外出打工的主因。“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不能让娃再跟我一样”,这质朴的声音背后,是进城农民工面对的子女教育尴尬。

        很多地方和企业都在通过许诺优厚的条件招徕工人,其实,最应该提供的条件就是一份公平的待遇和一个光明的未来。破解“用工荒”,须从“权益结构荒”入手,顺应一系列结构变迁,通过结构优化破解表象难题。

        劳工不“慌”,用工才能不“荒”。

        (《广州日报》2.17 薛世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