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1月27日 星期四

    80年代是现在的一面镜子

    《 文摘报 》( 2011年01月27日   06 版)

        经济学者柳红在《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一书中,第一次全景展现了上世纪80年代老、中、青三代经济学人的风采和历史:第一代,是像薛暮桥、孙冶方、马洪、蒋一苇等老布尔什维克,1920年以前出生,既是革命者,又是学者;第二代,是1949年以后成长起来的学者,诸如刘国光、董辅礽、吴敬琏等,他们年富力强,承担起历史使命;第三代,是曾经的老三届,当过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有极大的热情、激情和创见。

        书中这些可敬可爱、书生意气的经济学人都有血有肉,懂得人间烟火。比如蒋一苇,曾是《挺进报》的工作者,后来逃脱了渣滓洞幸存下来,一直在机械领域工业部的系统办杂志,直到“文革”后,才被调进社科院做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所长。再比如,“文革”时曾被打入监狱的孙冶方,狱中没有纸笔,7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坚持在狱中为《社会主义经济论》打着腹稿,共计有85遍之多。

        书中,柳红还呈现了学人们大量不同于当下的精神状态。“那个年代的开会和聚会也与现在不同,吵来吵去,头脑风暴,白天黑夜地开,总有新思想、新办法产生。会后,有价值的思想很快就会传递到决策层领导那里,有的很快就付诸实践……”

        柳红说,这些80年代的品质留下了一面镜子,一个参照系,在面向未来时,可以比较,可以反思,从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和精神资源。

        (《北京青年报》1.17 祖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