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杂 志
光明网
文摘报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大学伪“研究中心”当休矣

《 文摘报 》( 2010年12月21日   06 版)

  近日,北大正式撤销了一个名为“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的挂靠机构,理由是违规聘任研究员等行为。导致这一研究中心被撤的导火索是“唐骏事件”,力挺唐骏的“西大校友”禹晋永,有一个头衔就是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理事长、高级研究员。而据打假人士方舟子的调查,该中心与北大基本没有关系,它不是一所学术机构,而是一家“搞培训、卖保健品的企业”,法人代表也非北大。

  大学一些研究中心成立的初衷,确实是想突破现有的学术研究管理体系,搭架一个开放的平台。然而,当真正的学术研究由于受经费、环境等因素制约难以开展之后,一些研究中心就开始靠着大学这棵大树做起其他生意,包括贩卖研究员聘书、兜售文凭。

  大学对这些情况难道没有觉察?其实大学对此是十分清楚的,但却视而不见。原因有三:

  其一,这些研究中心在成立时,大都得到领导的支持,甚至有的研究机构就由领导担任名誉主任。

  其二,研究中心并不只顾自己挣钱,要盖章发聘书、证书,必然得向挂靠机构交管理费。

  其三,大学有时也需要“研究中心”解决一些问题。兼职教授、荣誉博士、读博士等已经成为大学与官员、老板进行资源共享的重要资源,但对于太过明显的、触及底线的“资源共享”,大学和官员、老板连自己都觉得难为情。因此,聘任为某一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就变为两全其美的事。至于通过设立课题、开展论坛等,把学术平台变为经费运作平台,则更是某些人的拿手好戏。

  大学里还有多少这样的“研究中心”呢?如若大学爱惜自己的声誉,是绝不会容忍任何拿学校的品牌去做交易的行为的。

(《科技日报》12.5 熊丙奇)

论点短辑
人民内部矛盾并非仅是利益问题
防治通胀:重要的是“釜底抽薪”
西方人很不了解中国
大学伪“研究中心”当休矣
少数民族古籍会消失吗
谢辰生书札揭历史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