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华生于湖北,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专业。1984年,他去法国读经济,获硕士、博士学位。
刚到法国,满眼望去,房子比我们漂亮,商店的物品比我们丰富。但这都是表面现象,还有更深刻的差别。
到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报到,让他非常惊讶的是,所有的证明都是经办人龙飞凤舞地签个字了事,更要命的是居然没有至关重要的“公章”。后来,他到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和非洲的科特迪瓦工作,注意到:对于“公章”和“签字”的态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如果社会上没有诚信,公章一样不可靠。
无论非洲还是东南亚,当地人都攒不住钱,所以工资要一个月发两次,才能控制花钱的速度。在菲律宾马尼拉,要是碰上每月15日、30日的pay day(发工资的日子),路上基本上就走不动了,都是出来扩大“内需”的消费人群。他常常感叹,如果中国人能向非洲、东南亚人学习“花钱”,而非洲人、东南亚人学习中国人攒钱的本事,各自的经济发展还能上个台阶。
翟华是《国际先驱导报》和《环球时报》的专栏作家,《国际先驱导报》的编辑曾经出了一个题目给他《如何让西方听见中国人的声音》,翟华改为《如何让西方听懂中国人的声音》。
翟华在非洲工作时常听到非洲朋友说,要学习中国,学习中国人的理论。但是,什么是中国人的理论?我们怎样做非洲人的榜样?怎么告诉非洲朋友什么是发展之道呢?
翟华认为,当今中国的学界、思想界有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思想理论,进入西方的教科书。
翟华的博客“东方文化西方语”备受追捧。他的《法国版新闻联播念了一次中国的好》,点击量高达70万,不仅被国内数百家媒体转载,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翟华说,这篇文章确实让更多同胞了解到了西方媒体的微妙转变,也再一次印证了语言和交流的重要性。
翟华非常娴熟地掌握英语和法语,现在国际金融组织任职。翟华近年来出版了《闲话外国人》、《地球村夜话》、《国际公务员奇记》等书,都是关注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北京日报》12.10 刘小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