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物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5年08月01日 星期六

    谋臣刘伯温的传奇故事

    毛佩琦 《 书摘 》( 2015年08月01日)

        刘伯温这个人家喻户晓。他叫刘基,一般被称做“青田刘基”,因为他是浙江省青田县人。可是现在他的家乡不在青田县了,在浙江省文成县。文成县是新成立的一个县,大概在20世纪40年代末,为了加强对这个三不管地带的控制,把附近几个县划成了一个新的县。“文成”二字就来自于刘伯温的谥号,这是很高的评价。

        传说中的神人刘伯温

        刘基这个人很神。很多地方都有刘基庙,很多地方都有关于刘基的传说,说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能掐会算,知道天文知道地理。

        关于他的传说非常多,举一个例子。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军非常猖狂,一下子打下了北方,后来占领了南京,往广东、武汉推进,就是唯独上海这一带还没有被日本控制。这时候上海的《申报》登了一篇消息,说浙东地区在修桥梁的时候,在桥下面发现了一块石碑,这块石碑上写了几个字,回天碑,下面是“起七七,终七七,冀、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举歼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落款“刘基题”。当时是1937年的年底,南京陷落,刘基是什么时候的人?明朝的人。那时候距离刘基死已经五百多年了,五百多年前的刘基怎么会写了这样一个石碑?这个石碑不是跟当时的情况很吻合吗?他怎么知道日本人要侵略我们国家?他怎么知道要“引胡深入”?还号召“吴越英杰”努力把它一举歼灭呢?五百多年前写了这样的话,说明刘基是一个神人。

        再往前看,刘基还有很多的传说。清朝入关初年,在江南地区大肆杀戮。有一个亲王带领清军打到江南以后还师,从南方往北方走,走到了刘基的故乡青田县,说刘基既然是个神人,那么他的坟墓必然要留意,就把他的坟墓挖开,看看有什么神秘。一挖不要紧,发现一个石碑,这个石碑上写了句话,“顺治三年春,如何开我坟”,就是说刚刚建立的清朝,入关不久,你怎么能够开我的坟呢?他已经预测到这一年清朝的军队要挖开他的坟。而且碑的背面写了几句话,把这个亲王吓坏了,说“贝勒贝勒,天下无敌。生于北方,死在浙直”。结果亲王回去以后吓得一身病,一命呜呼了。

        刘基被传说成一个神秘人物,他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有《烧饼歌》,有《推背图》,有《尸衣经》。这些东西,有的是他本人写的,有的是他注解以前的书。那刘基到底是什么人?历史上的刘基和传说中的刘基是一样的人吗?

        有人说为什么刘基聪明?因为他得过一部天书。一次刘基在山中独坐,突然发现墙壁上有四个字,“山为基开”,这座山为刘基而开。他走上前去,山突然打开一道石门,继续走进去,又一道石门打开,只见一个道士横卧在石床上,指着一本书。刘基上前一看,是一部兵书。道士一翻身,问,什么人进来?你对这部书有兴趣吗?如果你明天能够把这个书的内容背诵下来,我就把我掌握的全部术数全部本领传授给你。刘基记忆力惊人啊,这部书第二天就倒背如流,所以他就得到这个道士的真传,成为神人,这是民间的传说。那么真实的刘基是什么样的人?

        入仕与归隐

        刚才说了,刘基的家乡就在现在的文成,在元朝和明朝叫作青田。刘基出生在一个书香官宦世家,他家祖上从宋朝到元朝都是读书人,刘基的父亲这一支,刘家,是官宦之家,他的母亲姓富。大家知道,北宋有一个著名的宰相叫富弼,这个人和范仲淹大概是同时期前后的人,刘基母亲的娘家就是这个姓氏。所以刘基的父亲和母亲这两个家族当时是门当户对,他就是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中成长起来的。    

        刘基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在石门山那里读书。他读书“七行俱下”,五经俱通,后来精通天文、术数之学。不仅懂得儒家学说的五经,而且还懂得天文、数学,这就跟我们刚才所讲的,他能掐会算,懂得天文就有关系了。

        当时正逢科举之年,刘基他不够年龄。按规定25岁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他才21,就虚报年龄报考,一举中了举人,再举中了进士。一个青年人,在广大士子当中脱颖而出,有了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要做什么?孔夫子有教导,知识分子要“以道侍君”。知识分子自己不会去做皇帝,他只做两件事情,一件就叫作帝师,皇帝的老师,一件就是要做王佐,就是皇帝的帮手,左膀右臂。

        刘基考中进士以后,被任命为官员。他当了一个什么官呢?他最初仅仅做了一个比七品官还小的官,高安县丞。他一上任就遇到了一个人命案。经过他的审理,发现这个案子是一个冤案。你想刘基这个人饱读诗书,追求真理,发现冤案肯定要纠正,这要纠正的话肯定要涉及两方面人。为什么是冤案?肯定是前任官员错误判案。他为什么有错误?是他主观错误还是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故意做成冤案?如果刘基要纠正这个冤案,要得罪两批人,一个要得罪前任官员,一个要得罪事主背后的支持者。刘基坚持主张要给这个案子翻案,但是后来遭到攻击,在官场上碰了钉子。刚才我们讲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想要主持正义,我想要平反冤案,你们不让我翻,我这个官要跟你们一起做坏事吗?我如果继续在这里的话,等于跟你们在一起做坏事,我不能够,我辞职不干。刘基就是这样先后四次辞职。

        他辞职以后并不消沉。你想,第一次做官跟官场不合,辞职,之后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四次辞官,一心想给朝廷做事,但是每一次都跟朝廷不合,这样的人少见。回到乡里以后,他做了什么呢?著书立说,最著名的一本书叫作《郁离子》。

        刘基这本寓言故事集讲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是儒家治天下之道。他的学生曾经评价这本书是给社会开的一个良方。社会病了,国家有病了,要怎么治理?《郁离子》开一副药方,帮助你治理:要在国家推行仁政,要选拔人才,要廉洁,要爱民。

        刘基在《郁离子》当中表达了对社会的批评,同时,他也表达出了自己身怀满腹经纶想贡献给社会、为社会做一点事情的心境。

        机遇与出山

        元朝末年,社会黑暗,天下已经开始大乱。这个时候,群雄并起,既有张士诚,又有陈友谅,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粗人出身,他本人很重视读书人,第一个来到他身边的读书人是谁啊?李善长。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比朱元璋大十九岁,在当地号称叫“里中长者”。这个“长者”不仅仅是年龄大,是智慧高、有威望才能称“长者”。李善长曾经跟朱元璋说,你家乡在濠州,濠州离沛县不远,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沛县能产生皇帝,你的这个濠州也会受到影响。原话说,“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所以你可以成大事。但重要的一条是什么?你不要杀人,不要以抢夺财产、夺取女人、夺取财富为目的,如果这样是成就不了大事的。朱元璋喜欢接近知识分子,他听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劝告,逐渐把自己从这个农民起义的山大王变成一个领袖,变成一个有天下大治的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未来可以掌管天下的这样一个人。

        所以他到了浙东以后要找贤才。当时浙东有什么人呢?号称有四学士。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在朱元璋攻破了婺州以后,他得到了一个人,宋濂。朱元璋在婺州这个地方建立了学校,请宋濂做了五经师,教四书五经。朱元璋很重视教育,他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建立学校,他请的老师是宋濂。

        我们为什么要提宋濂?宋濂是刘伯温的朋友。年轻的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学道,宋濂辞官,刘基也辞官,现在宋濂已经到了朱元璋的队伍当中,刘基怎么办?主动去吗?知识分子讲究节气,从一而终。虽然元朝这个皇帝不好,我也不能轻易背叛他。朱元璋了解知识分子,说你们要是去请刘基,他不会轻易出山,我知道知识分子很重视节气,一定要有相当的理由,才能够动员他出山。

        这时候,谁担当了这个任务?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作胡大海,他是一个粗人,只会打仗,但是他喜欢接近名士。胡大海的部下里有一个叫作孙炎的人自告奋勇说,我去聘请刘基。孙炎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坐到一起时他就滔滔不绝,古今中外就听他一个人说,做诗“百纸立尽”,会写文章,善辩。他自告奋勇,要去请刘伯温,没有问题。结果在刘伯温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刘伯温拒绝出山。

        你想想,刘伯温饱读诗书,四书五经讲究节义,讲究忠诚。朱元璋是什么人?农民起义,一帮土包子拉起一帮人马,到处打,占领城池,破坏力还不小。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天下名士,我能够跟你同流合污吗?

        但是,孙炎不气馁,坚持不懈,继续聘请刘基。他聘请刘基的心非常诚恳,最后感动了刘基。刘基说,我确实不能跟你一起出山,但是你的一份心,确实也感动了我,我就把我家祖传的一把宝剑送给你,只当我们的个人交情,但是我还是不出山。孙炎写了一封长信,把宝剑退还给刘基,而且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写得非常漂亮。他说了一句话:宝剑赠天子,斩未顺命者。我不能用你的宝剑,宝剑应该你送给未来的天子,天子有权用这个宝剑斩那些不听命令者,我的地位不够,把宝剑退还给你。这句话一语双关。第一,表示他没有权力也没有意愿接受这个宝剑;第二,宝剑能够斩不顺命的人,现在朱元璋也有一定的势力,有可能会斩你。孙炎这个人会说啊,他知道知识分子和政权的关系,他的这封长信把刘基打动了,刘基这时候就来拜访孙炎。

        刚才我们说过了,宋濂是刘基的好朋友,刘基死了以后宋濂给刘基写过一篇传记,这个传记当中写了这么一段话,说刘基当时去见孙炎,叫“逡巡而去”,什么意思?就是想去又不能去,犹豫不决,还是去了。他还在对朱元璋进行试探,我看看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逡巡而去,见了孙炎。没有想到孙炎一番话,滔滔不绝,上下古今讲起来头头是道。刘基发了一通感慨,原来我以为你不如我,现在看来我不如你,你是懂得古今历史、懂得治天下之道的人。你这样的能人,还有像我的朋友宋濂这样的人,都投奔了朱元璋,那么他肯定有过人之处,他肯定有前途,他是可以投奔的。于是,刘基下定了决心,出山跟随朱元璋。

        定计夺天下

        朱元璋迎接了从浙东一起来到南京的四位先生,这四位先生就是章溢、叶琛、宋濂、刘基。朱元璋对这四位先生说了一句话,“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你看,朱元璋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动不动就代表天下。我为天下屈四先生,我为天下百姓委屈你们出来帮忙,你们很辛苦。他说,天下纷乱,何时而治?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意思,天下群雄并起,我什么时候才能够统一天下,夺得最高皇位?

        据记载,说刘基一见到朱元璋以后,就给上了一个《时务十八策》,就是把他在信中提到十八项策略和方式进献给朱元璋。按照朱元璋后来对于刘基贡献的回忆,说刘基为他“勘定天下之机,措安黎庶之道”,一起讨论如何平定天下的策略,还讨论如何使百姓得到安定的办法。

        那么什么是刘基的勘定天下之机,什么又是刘基的安定百姓之道呢?我们知道,诸葛亮当年出山之前在隆中隐居,就知道天下三分。刘备三顾茅庐,他是上了一个三分天下的计策,叫作《隆中对》。那么刘基给朱元璋提出了什么样的策略?怎么样去勘定这个天下呢?

        这就是所谓的“先汉后周”之计。汉是朱元璋政权西面的陈友谅。这个陈友谅占据的地盘以武汉(当时叫武昌)为中心,还占领江西大部分地区,他建立了汉政权。周是朱元璋东面的张士诚。张士诚以苏州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相对狭小的政权,北到淮北。当然后来,张士诚又自称为吴王。那边陈友谅是汉王。

        什么叫作“先汉后周”呢?就是朱元璋如果要打天下的话,要先对付西边的汉,后对付东边的周。为什么这样说?刘基分析,汉政权在我们的上游,陈友谅这个人野心很大,一日未曾忘我,每一天都没有忘记要消灭我,天天要顺流直下攻打我们现在的南京(当时叫应天府)。如果我们不把这批人消灭掉,我们就站不住脚,没有一天好日子过。

        那么东边是谁呢?张士诚。张士诚这个人,占的地方很富裕,很有钱,比如苏州是财富之地,但是这个人没有大志,自己顾自己,自己一个小天地好好的就完了。如果我们要是先打张士诚,我们可能就失算了,那陈友谅一定会要趁机攻击我们,我们就左右都是敌人。如果我们先打西边的陈友谅的话,张士诚保证按兵不动。如果一举打败了陈友谅,就等于扫除了夺取天下的最大障碍。张士诚好对付,就如同卷席一般。这是“先汉后周”。

        当时,在朱元璋的将领中,对于“先汉后周”这个战略并不是都理解。有人说,你看,张士诚势力又大,而且他占的又是财富之地,我们夺取它容易,又容易得到充分的给养,应该先打张士诚。但在朱元璋和刘基的密谋之下,还是决定了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这就定下了“先汉后周”之计。所以有很多人评论说,“先汉后周”之计实际上就是刘基给朱元璋提出的夺取天下的整体策略。

        到此为止,刘基都是纸上谈兵,打仗到底怎么样?到战场上试一试。刘基到了南京三个月,就碰上了一场战争。不出刘基所料,陈友谅依仗地广人多于至正二十年,顺江而下,直接攻打朱元璋的地盘,夺取了朱元璋在应天府附近的重镇太平,现在是安徽当涂。你想,朱元璋刚刚夺取南京,立足未稳,这时候遇到了强敌怎么办?他下面的将领意见不一了,有的人说陈友谅的势力太大,我们要避其锋芒,撤离躲一躲;有的人说,南京城的钟山地势很高,我们不如在钟山上面安营扎寨;也有人甚至说不如投降。

        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刘基来到了会场,一言不发,看大家说的什么话。这时候刘基示意朱元璋,说你随我来,咱们有话单说。朱元璋说,我看出你要说话,你说,什么意见吧。刘基说,先赐我尚方宝剑,斩那些号召投降的。别看他们先发制人,我们后举的也可以得胜,现在就是要统一军心,诱敌深入。结果这一仗打胜了,奠定了刘伯温在朱元璋军队当中的军事地位。

        刘伯温还在一个关键的时候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以前讲朱元璋,曾经多次提到朱元璋使用学士朱升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缓称王”,就是说不要过早地出头,谁过早地出头天下就把矛头对准谁。那么朱元璋如何执行他的缓称王之计呢?他怎么样不暴露他的野心呢?他把一个没有实际权力和力量的小明王捧在上头,建立了一个龙凤政权,在红巾军当中是至高领袖。朱元璋为了表明自己没有野心,表明我是你小明王的部下,到了过年过节之时,在军队中间摆上一把椅子,上面放着小明王的牌子。

        朱元璋这样做,得到了两个效果。第一个效果,借用了小明王的号召力。朱元璋自己开始是一支人马,小明王的红巾军也是不小的势力,他说我是小明王的部下,借助了小明王的号召力统帅了自己的力量。第二方面,宣布自己没有野心,我不想当王,我没有跟你们争,你们也不要跟我争,他在保存自己的力量。可是刘基来到朱元璋的队伍以后,对朱元璋的做法不满,为什么?他认为朱元璋的时机已经成熟,他说你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抛开小明王的羽翼,自己跳出来,可能会让你取得更快的发展。

        这时候出现了一件事,就是小明王所在的安丰遭到了张士诚的攻击,小明王受到了威胁。小明王是朱元璋的上级,他名义上是皇帝。朱元璋即使后来当了吴王、大元帅,都是小明王的部下。皇帝有了难,怎么办?在这方面,朱元璋表现出了他的人格。

        我们评价一个古代的人,总是说到他的政策,可是我们常常忽略他们的人格和人性,和具体做一个人的价值。朱元璋怎么样在世界上做人,才能够统帅千军万马?别人在看他,你的皇帝,你的主子如今受到威胁,你不管,别人还跟随你吗?你将来遇到危险别人还管你吗?以前朱元璋在郭子兴的军中,还是一个小小的九夫长的时候,郭子兴遇到困难,被别人扣押起来了,大家都认为很危险,不能去,朱元璋就挺身而出,救了郭子兴,他就有这种品质。

        这个时候他和刘基发生了分歧。刘基说你不能动,小明王有问题了,可是现在陈友谅在看,如果你一旦离开你的地盘去救小明王,陈友谅一定会趁机打过来。朱元璋不信,还是带兵亲自去救小明王。把小明王救了以后,还没有回到南京,陈友谅发兵就夺取了朱元璋的地盘。朱元璋十分后怕,如果说陈友谅打的不是洪都,而是直接打南京,那样我腹背受敌,将来的前途还不知道怎么样。可现在,陈友谅没有攻打南京,我们还来得及。他下令让他的侄子朱文正保卫洪都。当时洪都已经被包围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朱元璋说,你再坚持一个月,我亲自去营救。洪都就是现在南昌这个地方。结果,朱元璋坐船乘江而上,跟陈友谅在鄱阳湖相遇,这样就发生了鄱阳湖大战。

        鄱阳湖大战打得非常激烈,其中有这么两个小插曲。一个小插曲是陈友谅发现朱元璋乘坐的指挥船桅杆是白颜色的,于是号召所有的船攻打这个白颜色桅杆的船,第二天朱元璋赶快把白色换了。还有一个,朱元璋坐在自己的指挥船中,旁边是刘基。忽然刘基跳起来大喊说,主公(可能是叫主公吧,咱们假设)快走,拉着朱元璋就往别的船上跑,还没有落定,原来的船已经被打沉。所以刘基曾经在鄱阳湖大战中救过朱元璋的命。

        这一场战争打得非常长。陈友谅的船是上下三层的大船,上面都包了铁皮,上下说话听不到,马可以在上面行走,而朱元璋是小船。大船有大船的优势,小船有小船的灵活,于是朱元璋下令火攻。在这场火攻当中,陈友谅的弟弟战死。陈友谅一下子泄气了。弟弟死了,而且跟朱元璋打了这么长的时间,离开自己的后方很远,所以供给就发生了问题,这时候陈友谅他们就准备撤离。

        刘基又提出了一个计策,说现在要封锁湖口,断绝他们的回路。后来陈军粮食断绝又突围不成,士气低落,而陈友谅又在乱军之中被一只飞石流弹射中头颅,穿过眼睛而出,陈军惨败。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这个强敌。

        第二年,朱元璋的西边全部扫平了,所以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先汉后周”,朱元璋就按照这个计划,最后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大治。

        (摘自《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东方出版社2015年4月版,定价: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